2025-08-19 爱电竞介绍 173
关键时刻,防疫与孩子的权益究竟能不能两全?答案并不简单,也不该被一句“我们打了很多次电话但没接通”轻轻带过。
画面很清楚:8月4日凌晨1点半,湛江霞山村一套小屋里,两个孩子被敲门声从梦里惊醒。监控里,一位短发、戴口罩的女士在屋内为一男一女抽血,门外站着四五个人,甚至有穿制服的民警。监护人不在场,孩子哭着说头晕、害怕;母亲是单亲,夜班回家看到这一幕像被掏空。官方说是当地发现了基孔肯雅热病例,诊所按规定上报,卫生部门多次电话联系无果,上级要求快速排查感染源,于是带着医务人员和民警深夜上门采样,房东开门并配合。市里随后召开防控会,要求严防扩散;区卫健局也介入调查。
整个流程像电影分镜:3日发现病例、4日诊所反馈、深夜上门抽血、6日市级会部署、7日网络爆发舆论。波澜的焦点在那句电话未接的辩白和家长“上班没带手机”的无奈。更让人心疼的是孩子几日后仍感不适,街道称已联系儿科上门沟通。
把这事放在三条线上看会更清楚。公共卫生角度:基孔肯雅热靠血检确认,快、准、断链是必须的;基层防控面对高温湿热和蚊虫高发,心理上的焦虑可以理解。权利和程序角度:未成年人医疗理应有监护人在场、签字同意;突发情况下如何在保障儿童权益和社区安全间找到平衡,恰恰暴露了制度和执行的空白。还有社会信任的问题——单亲夜班工人的处境在应急体系里常被忽视。如果有更人性化的流程,比如现场有儿童安抚人员、全程录像并公开、第三方监督,很多矛盾或可提前化解。
1、完善法律与应急细则
明确没有监护人在场时对未成年采血的法定程序:须有两名无关第三方在场并签字、书面或电子告知留门外并留有时间戳、采样前尽量取得监护人远程同意并记录。规定何为“紧急必要”情形、明确审批链条,避免把“紧急”当作万能通行证。
2、提升基层沟通与人性化执行
电话不通时并行短信、即时语音与上门告知单;晚间应有值班联系人的明确登记;深夜上门要优先采用温和方式,配备儿童心理安抚、儿科医生在场并记录全过程。培训基层人员的沟通礼仪和风险意识,把“效率”与“尊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有些底线不能碰:不应以防疫为名任意剥夺监护权利,不应在没有明确法律依据和监督的情况下对未成年人采取强制医疗。可以保留的灵活空间包括通讯手段的并行、远程授权的合法化、夜间操作的行为规范化和心理干预的常态化。
这件事不是为了安全就可以不讲情理,也不是讲情理就能解决所有公共卫生危机。社会应把衡量的天平调得更稳一些:既要给基层防控留出可操作的空间,也要用更明确的规则和更温柔的手法去保护最脆弱的那一端——孩子与他们的父母。你怎么看?当公共安全撞上个人权利,我们还可以有哪些更聪明、更有人情味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