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爱电竞 > 产品展示 >

98年乌克兰售华航母船舱设计图真伪?如今内幕浮出水面

2025-09-10 产品展示 129

声明: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说到98年中国从乌克兰买的那艘航母“瓦良格”号,估计不少人听过一个挺神秘的传闻:乌克兰卖船的时候,是不是把航母的设计图纸也偷偷塞在船舱里一块儿给了中国?

中国怎么能够这么迅速地将一艘未完工的船改造为“辽宁”号,并且后来还自主研发了国产航母呢?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大家对此议论纷纷。

“瓦良格”号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被卖给中国呢?

“瓦良格”号原本是苏联海军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打造的“库兹涅佐夫”级航母的第二艘,最初叫“里加”号,后来才改名为“瓦良格”号。

当时,苏联正满怀信心地建造航母,意图与美国一较高下。然而,还没等航母完工,1991年苏联就瓦解了。

现在可惨了,资金没了,项目也泡汤了,那艘船就搁在乌克兰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里,变成了废铁。

做到什么程度了呢?大概六七成的样子,舰体已经基本造好了,但里面的发动机和武器系统还没装呢,就是个“半拉子工程”。

苏联解体后,这艘船归到了乌克兰。当时乌克兰经济很糟糕,根本没钱也没心思再修船,更别提自己用了。放在那儿不合适,乌克兰就想着卖掉。

1998年,一位名叫徐增平的中国商人站了出来。他借助自己创办的“创律集团”,花费2000万美元买下了这艘船。当时说是要把船改造成海上娱乐中心,比如开赌场之类。

不过大家都清楚,这东西最终肯定是要用于军事的。不出所料,船只被拖回中国后,被中国海军接管,改造成了后来的“辽宁”号,并在2012年正式服役,成为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

船舱里有设计图?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买船的消息一出来,网上就开始流传各种说法,有人说“瓦良格”号里面藏着完整的改装设计图,是乌克兰暗中给了中国的,不然中国怎么能把这艘破船改成航母呢?

这可能是由几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中国当初购买航母这件事处理得很低调,外界了解的信息不多,所以大家喜欢自己猜测。其次,买到船之后,中国的改造速度也相当快。

从2002年开始建造,到2012年服役,这艘航母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要知道,航母技术含量非常高,中国以前压根没造过,能这么快搞定,难免让人觉得“有问题”。

第三,徐增平买船时说是为了搞娱乐中心,结果船直接被军方收走了。这种“障眼法”很容易让人猜疑,说不定乌克兰和中国早就私下达成协议,连图纸也一起给了对方。

实际上,传闻归传闻,事实并没有那么神秘。根据徐增平后来的采访和一些公开资料,乌克兰在卖“瓦良格”号的时候,并没有提供设计图纸。交易条款里明明白白写着:不包含武器和图纸,只是一个半成品的舰体。

徐增平回忆说,买的时候,乌克兰那边把船上能拆的零件都拆了,连发动机都没留下。船漂洋过海到中国,路上因为没动力,只能靠拖船拉,折腾了好几年才到大连。

乌克兰那边可精明着呢,苏联解散后,那些军事资源可是不得了的东西,他们肯定不会轻易把设计图打包卖出去,那不是自找麻烦嘛?

再说,船还没到中国的时候,乌克兰早就把能拆的东西都拆光了,连个像样的设备都没剩下,哪里还有什么图纸可藏?难道会在船舱里塞几千张纸?这情景想想都觉得不现实。

图纸是怎么来的?中国又是怎么得到它的?

既然船上没有图纸,后来中国怎么进行改造和研发呢?答案很简单:中国后来从乌克兰买了图纸,而且谈判非常透明。

“瓦良格”号在2002年到了大连后,中国并没有急于大改,而是先派人进行了研究。

这事儿啊,就是搞研究,但遇到个大难题——没图纸!就那么个空壳子,连动力系统怎么装、甲板怎么设计都一头雾水。于是,咱们中国就派了好几批代表团去乌克兰,专门就图纸的事儿跟人家商量。

大约在2002年,经过多轮谈判,中国花了400万美元,从乌克兰获得了1981份“瓦良格”号的设计图纸。

这些图纸详细介绍了舰体结构、动力布局和甲板设计等关键部分,基本上把“瓦良格”号的骨架解释得清清楚楚。

拿到了图纸,中国工程师们总算有了个方向。要知道,航母可不是搭积木那么简单,里面的各种管道、舱室和动力系统都需要精确配合。如果没有图纸,光靠自己摸索,得费多少劲啊?

有了这些图纸,中国就能清楚地知道原设计是什么样子,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哪些地方需要重做。这样一来,效率大大提高。当然,光有图纸还不够,中国自己的技术积累和创新也起了很大作用。但图纸绝对是个“加速器”。

因此,船舱里藏着图纸的说法只是谣传。实际上,中国通过谈判获得了图纸,靠的是真材实料的钱财和外交技巧,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

“瓦良格”是怎么变成“辽宁”号的?

拿到设计图后,中国对“瓦良格”号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这个过程相当复杂,差不多花了十年时间才完成。

2002年,这艘船抵达大连后,中国海军和科研团队接手了。虽然船的外壳还在,但里面空空如也,连发动机都没装,甲板也需要重新修整。

更难的是,中国之前没有造过航母,经验几乎是空白。动力系统怎么装?舰载机怎么起降?这些都是硬骨头。在改造过程中,中国一边研究乌克兰的图纸,一边自己琢磨,愣是把这些难题一一解决了。

比如说动力系统,"瓦良格"号最初使用的是蒸汽轮机,中国需要先修复这个系统,并安装合适的锅炉。舰载机的起降系统也是一个大难题,需要重新设计滑跃甲板,并配备拦阻索。这些都需要依靠图纸和自主研发技术来解决。

经过几年的努力,2011年8月,“瓦良格”号终于第一次下水试航,绕了一圈测试了一下。结果还不错,2012年9月25日,这艘船正式加入海军服役,并改名为“辽宁”号,成为中国第一艘航母。从一艘废旧的船壳变成能作战和航行的航母,这十年的努力确实没有白费。

“辽宁”号这个名字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辽宁”号不仅仅是一艘船,它象征着中国海军从近海迈向远洋的重要一步。有了这艘航母,中国在远海作战和保护海上权益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更重要的是,改造这艘船让中国积累了不少经验,从建造到使用,都摸索出了门道。这为后续的国产航母奠定了基础。

在改造“瓦良格”的时候,图纸就像是个详细的“使用指南”。工程师们可以通过图纸了解这艘船最初的设计,比如动力舱的位置和甲板的布局,这样就省去了很多猜测的时间。有了这些基础知识,改造起来就能有条不紊,效率也大大提高。

在“辽宁”号航母投入使用后,中国继续前进,着手建造自己的航母。到了2019年12月,第二艘国产航母“山东”号正式加入海军。这艘航母在“辽宁”号的基础上做了很多改进,比如甲板面积更大,可以搭载更多的舰载机。

虽然这艘航母是国产的,但乌克兰的设计图纸肯定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中国工程师通过研究图纸,了解了航母的基本原理,再加上自己的创新,才造出了“山东”号。

可以说,图纸不仅帮助中国改进了“瓦良格”,还让中国学会了如何建造航母。这价值远远超过了400万美金。

话题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