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爱电竞 > 产品展示 >

上世纪50年代,粟裕拟定的攻台方案是否具前瞻性?65万大军15日解放台湾全岛

2025-10-07 产品展示 164

上世纪50年代,粟裕将军提出了一套攻打台湾的计划,这个计划有多超前?当时设想用65万大军在短短15天内完成解放全岛的任务。这个方案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在当时的技术和战略条件下显得非常大胆。可以说,粟裕将军的设想展现了他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对战争形势的深刻理解。

1949年5月,上海正值连绵的雨季。第三野战军用最朴实的方式赢得了这场战斗。为了守护这座繁华的新城,不让老百姓受到战火的伤害,战士们舍不得用火炮,几乎只靠步枪就击败了敌人。

这场战斗持续了16天,然而,这座城市每晚依然灯火辉煌。年轻人甚至站在马路上观看战斗,这种情景在战争时期极为少见。上海解放后,主力部队撤退到城外休整,进入市区的守卫部队则把指挥部设在了大马路上,干部和士兵都在马路上过夜。陈毅进城前特别强调的第一条纪律就是不打扰百姓的生活。

一向高调的西方媒体也不得不承认,历史上从没有过胜利的军队睡在马路上的情况。当地居民自发地为战士们提供茶水,还给他们盖上被子。军队没有侵犯百姓,百姓也真心爱戴军队。到了这个时候,解放战争的结果已经很明显了,胜利只是时间问题。

当北京的毛主席听到上海战役成功的消息后,在他写给三野10兵团的电报中,催促他们尽快前往福建作战的同时,还向三野代理司令粟裕提出了三个问题。

关于台湾能否在短时间内被收复,应该采用什么策略?有没有办法让对方军队内部产生分歧,使一部分人转向我们这边,实现内外配合?请对此进行研究,并将初步的想法电告。

台湾,是主席心里一直挂念的一块心结。早在1949年3月研究华东局分管范围时,他就多次提醒负责的同志:

"还得加上台湾才行。"

从1949年3月到1950年初,这段时间特别关键。在国内,战争大局已定,各路大军追击残敌,胜利消息不断传来。而在国际上,美国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意味着美苏冷战正式拉开帷幕。两个全球顶尖的军事大国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欧洲,美国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没空关心东方的事。

1950年1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表示:

美国不会想要掠夺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也不会使用武力来改变现有的局势。

当时,美国面对苏联的威胁,再加上对蒋介石彻底失望,就决定暂时把台湾从自己的战略计划中排除出去,或者说暂时选择不插手这件事。

为了抓住有利的战略机会,就必须有超前的战略思维。当十兵团奉命入闽,执行收复沿海诸岛的任务时,毛主席就将矛头指向台湾,目的是迅速解决问题,不让敌人有任何喘息的机会。这种决心和魄力,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下了很大决心,战略上全面考虑,毛主席已经吹响了攻打台湾的第一声号角。接下来就是确定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作战方式等关键问题。要打好这场重要的大决战,还需要一位统帅三军的“前线总指挥”来作出决定。

毛主席最看好的人选,正是当时在华东战场上大展神威的粟裕。

从接到打台湾的任务开始,粟裕就得面对全新的战争模式。

首先,关于大的战略方向,主要就是一个怎么打的问题。攻取台湾,不是一个单独的战役,而是涉及整个台湾海峡的进攻作战。

蒋介石退居孤岛,已经是强弩之末,但仍怀有卷土重来的幻想。为此,他把30万大军分别驻扎在台湾、海南、舟山三大岛上,精心设计了一套所谓的高强度防御反攻体系:以岛屿对抗大陆,三点成一线,海南遏制两广,台湾俯视福厦,舟山封锁沪浙。退则互为掎角鼎足依托,进则可奇兵反攻或全线展开。

除了这三个主要的岛屿要塞,东南海域还有一些重要的小岛,比如平潭、鼓浪屿、金门,还有稍远一点的一江山、大陈等岛,都被派上了重兵,形成了保卫核心的态势。想要拿下台湾,这些小岛就像是前方的坚固堡垒,不把这些堡垒清除,就无法继续前进。

在当时讨论的战斗计划中,关于战役初期如何夺回岛屿,主要有两种想法:

逐一攻打各个岛屿

首先解放接近大陆的沿海岛屿,最终实现台湾的解放。

二、跨越海岛的军事行动

借鉴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经验,我们只攻占关键岛屿,先消灭敌方的精锐部队,然后再发起最后的决战。只要台湾解放,其他敌人就会不战而降。

从历史上看,跨越海洋作战的经典例子中,跳岛战术时间短,效率高,能用较小的代价达到相同的效果,是个很好的选择。而逐一攻打岛屿虽然能彻底消灭敌人,消除后方隐患,但耗时过长,如果某个地方打不开局面,会影响整个战局,这种方法有利有弊,显然不如跳岛战术实用。

但在仔细考虑了各种因素后,粟裕却意外地选择了风险较小的方案,放弃了最初的想法,转而采用逐岛攻击的方式。主要原因是两个方面。

三野长期在华东作战,战士们大多是沿海地区的人,但在岛屿登陆作战方面几乎没有经验。指挥官不懂海战,一线战士也不会游泳的人很多。情报部门对于气候和水文的分析也很不专业,这样一支队伍去解放台湾和舟山,胜利的概率自然很难把握。

逐岛攻击虽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它可以让部队得到充分的锻炼,在实战中积累经验,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推进。而且,一旦成功收复所有沿海岛屿,将极大地打击敌人的士气。

这是粟裕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他需要逐岛攻击来争取时间。他必须等待两支部队:一个是肖劲光的海军,另一个是刘亚楼的空军。

跨海作战和普通作战不一样,需要控制天空和海洋,光有强大的陆军可能连海都出不去,更别提收复岛屿了。这时,粟裕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解放军还没有自己的海军和空军。

在刚开始规划对台策略时,粟裕就首先向主席表达了:

这次作战主要由陆军负责,但海空军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

粟裕将军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的战略眼光非常超前。在策划攻台战役时,他提出的第一条要求就是多兵种联合作战,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就坚决不轻易开战。这场战役关系到国家命运,必须确保胜利,不容有失。这也是他向主席立下的庄严承诺。

海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9年4月23日。在粟裕的主持下,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海军,在江苏泰州的白马庙宣告成立。刚开始的时候,这支海军队伍非常小,包括司令员张爱萍在内,总共只有13个人,其中5个是干部,8个是普通战士。

为了推动海军的发展,粟裕将军优先向华东海军投入了大量资源。他不仅调派了一批优秀的政工人才和战斗骨干,还将三野司令部直属的侦察营、教导师、苏北海防纵队等能打硬仗的主力部队全部派往海军。华东海军成立后,首要任务就是为后续收复沿海各岛屿做好充分准备,积累实力。

1950年1月12日,为了更好地应对攻打台湾的任务,肖劲光被任命为解放军海军首任司令员,负责筹建海军。这一决定表明,攻打台湾的战役不再仅依靠华东军区,而是动员全国的力量来打这一仗。

肖劲光和粟裕是很好的朋友,他们在红军时期就是搭档。这次肖劲光去沿海地区组建海军,还有一个任务是帮助粟裕准备攻打台湾,责任很重。虽然海军成立初期有华东海军的基础,船只也有现成的,但数量和质量在江河湖泊作战足够,跨海作战还是不够的。

肖劲光上任后首先做的就是从苏联、英国、香港等地大量购买海军装备,包括各种巡洋舰、护航驱逐舰和扫雷舰,就连旧船也买了48艘。即便如此,海军的船只还是不够用来攻打台湾。

说到空军的情况,1949年10月接到任务的司令员刘亚楼面临的困难比肖劲光更多。最大的问题就是“三无”,没有飞行员,没有飞机,也没有经验。

飞行员的问题最重要,但相对容易解决。当时,东北航校的第一批60多名毕业生已经能够承担一些任务,剩下的50名学员也在加紧训练,勉强凑够了一批战斗飞行员。至于飞机,就更少了。到新中国成立时,我军总共只有从敌人那里缴获的各种破旧飞机159架,其中只有不到一半的飞机能够起飞作战。

为了建立空军,刘亚楼派出了代表团到国外进行谈判,购买飞机并贷款建设空军队伍,花钱买来了宝贵的经验。由于资金有限,他们每一步都得仔细规划,坚持节约原则。刘亚楼担任空军司令时,像粟裕和肖劲光一样,都是下了决心,立下了军令状。

在一年的时间里,我们要组建一支能够进行空中战斗和轰炸的队伍,帮助我们渡过海洋,实现收复台湾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海空两军都是先接到任务,然后才开始建设。放眼世界,这都是极为罕见的例子。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我们的军队从南昌起义到国家建立,一直在逆境中成长,在突破敌人重重封锁中不断壮大。正因为如此,那一代军人的意志是无比坚定的,他们唯一的信念就是让国家强大起来,最终实现祖国统一,解放台湾就是这场战争的最后一战。

海陆空三军在台海集结准备,粟裕的进攻计划也已经准备就绪。

粟裕打仗从不墨守成规,面对硬仗总是出奇制胜,指挥大军作战时也非常重视灵活多变,擅长在战斗中找到敌人的弱点,给予致命一击。

在规划如何进攻台湾时,粟裕对战争的发展非常清楚,那就是从多个方向同时进攻,使用多种手段,多点开花。他把兵力集中在三个主要方向,并仔细分析了每个方向的优缺点:

其一:用一个强大的部队在西海岸强行登陆。

台湾岛的西边和北边海岸地势比较平坦,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海岸线适合登陆。这为大规模部队渡海作战提供了便利条件,这里也是攻台战役的关键战场。如果部队成功突破,就等于打开了台湾的门户,后续的部队和特种部队就能迅速投入战斗,战役的推进将不再受到太大阻碍。

挑战:面对敌人装备齐全、工事坚固的前线防御,要想突破,必须经历一番激烈的战斗。

其二:从东海岸登陆,用一支精干的部队。

好处在于,这里敌人防御较弱,比起西海岸登陆要容易得多,也不会遇到太强烈的抵抗。如果部队能成功登陆,就可以先控制东海岸的山区,然后从高处向西推进,切断全岛。

劣势在于,台湾东海岸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地,地形复杂,有许多暗礁和沙坑,还遍布悬崖和高山,不太容易攀爬。如果军队在这里登陆,就会陷入山区,重型武器和车辆难以发挥作用,只能依靠部队自身的战斗能力。

第三个办法:让伞兵悄悄降落在敌人的背后。

优势:这种战术非常难实施,对敌人打击最大。

不足之处:空降部队需要足够的人手,大约要有两万五千人左右,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并且要和主要进攻方向配合。如果人数不够,可能会被敌方消灭,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粟裕的“攻台策略”主要是强攻和奇袭相结合。主力部队将进攻台湾的西海岸,而精锐部队则会登陆东海岸提供支援。伞兵部队则从中央地区实施突袭,就像老虎抓心一样。这个策略分为三个方向,只要有一个方向成功,就能帮助其他两个方向打开局面。

粟裕的战术像水一样滴水不漏,但非常超前和大胆。特别是在伞兵奇袭这一点上,当时的中国真是独一无二的妙手。虽然空降兵战术在欧洲二战中表现过,但对中国来说却是完全陌生的,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尝试。

粟裕在制定这次关键的战略时,首次提出了使用空降兵的战术,主要是因为这种战术具有出其不意的效果。由于敌人从未见过这种新型兵种,所以不会做太多的防备。因此,如果在第一次实战中使用这种战术,很可能成为打破战场僵局的关键。

正是在粟裕的推动下,1950年9月17日,我军成立了第一支空降兵部队——空军陆战第1旅,隶属于空军。半年后,这支部队规模扩大,升级为师级单位,达到了粟裕设定的兵力规模。

粟裕对攻台战役的研究非常细致,他对两岸的铁路、公路情况,沿海的航行标志、气象设备,以及港口码头的补给站等信息都了如指掌。在他曾经向主席汇报的电文中,就提到过这些内容。

从南到北,火车要跑4个半到6个小时,开车得开12到14个小时,坐船则需要20到25个小时。台湾海峡风急浪高,只有每年5月和9月底到10月这段时间,航行和飞行才比较顺利。

在粟裕的心中,任何与战局有关的问题都有一杆秤来衡量,特别是关于敌人兵力部署的这个问题。

对于粟裕而言,攻打台湾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台湾的守军兵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根据情况不断调整和变化。

第一阶段:也就是粟裕接到攻台任务的早期。

当时台湾的军队情况比较明朗,具体的部队安排是这样的:

台湾地区有七个军队共十六个师,金门有三个军队共十一个师,澎湖有一个军队三个师,海南有四个军队十二个师,舟山也有四个军队十二个师。此外,还有大约二百五十架作战飞机和二百多艘军舰。

台湾本岛只有约14万的防守兵力,加上分布在东南沿海的正规军和地方军,总兵力约30万。这些兵力不集中,多数是大陆逃跑过来的残兵败将,建制混乱,官多兵少,还有一些所谓的“新军”还没经过战斗。因此,粟裕制定的策略是用三野攻坚能力最强的9兵团的4个军作为第一梯队进行主攻,从其他兵团抽调4个军作为第二梯队。

值得一提的是,9兵团下辖的20军和27军是三野的王牌军。接到攻台任务后,又加入了23军和26军。这样一来,三野的5支攻坚主力,除了24军外,全都聚集在一起了。

第二阶段:日军登场了。

东南沿海的紧张备战,让蒋介石感到十分不安。当他得知三野有攻台的打算后,立刻从各地调集兵力,加强了舟山和金门的防御。他还花了大价钱,从日本购买了2万名雇佣军。

日军的出现让粟裕完全没想到。经过太平洋战争的洗礼,日军在岛屿防守上的经验和实力确实非常强大,可以说是世界一流的。著名的硫磺岛战役和冲绳战役中,美军攻岛作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在抗日战争期间,粟裕多次与日军交锋,对日军的实力有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在岛屿作战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粟裕对两军的力量进行了评估,认为我军与日军的比例大约是1比3,也就是说,日军的实力相当于6万人。在向主席汇报时,粟裕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台湾蒋介石军队的力量大约可以算作二十万人左右。

粟裕调整了进攻台湾的部署。三野除部分部队负责剿灭内乱和守备外,其余主力12个军、近50万人全部参与进攻。同时,四野一个军被调往苏州,华北一个军被调往山东,支援海防。

第三阶段:海南和舟山被解放,蒋介石孤注一掷。

1950年5月,邓华和韩先楚成功解放了海南。但是,因为没有海空军的配合,7万败军全部逃到了台湾。海南的收复意味着蒋介石的防御体系彻底崩溃。为了保住台湾,他下令从舟山撤回了12万驻军。几乎就在一瞬间,台湾的军力直接翻了一番,达到了40万人。

5月28日,粟裕对作战计划进行了又一次较大调整。第一梯队的人数增加,要么是4个军的20万人,要么是8个军的36万人,由三野的第9兵团和第7兵团共同负责。三野的其他部队则作为第二梯队待命,同时计划从其他野战军中抽调3到4个军作为预备队。这次行动的总兵力将达到65万人,预计用15天完成战役。

在解放战争中,粟裕将军以其擅长用少量兵力取得重大胜利而闻名,敢于指挥那些别人认为不可能打赢的战役。然而,在策划攻打台湾时,他却显得格外谨慎,正如他所说:

中原争霸,两军对峙。一般来说,“有把握”意味着比50%多一点,才有可能赢得胜利。但如果隔着大海作战,六七分的把握都不行,八分九分也不行,必须达到百分百才行!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粟裕当时的谨慎决策是非常正确的。在现代战争中,如果没有海空支援,缺乏机动性强和防御力好的运输船只,又没有内部支援的情况下,大规模的渡海作战成功的几率非常低。一旦失败,后果将十分严重。

话题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