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3 新闻动态 76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初创阶段,毛泽东与贺子珍喜结连理,并肩作战,共同经历了中国革命历程中最艰苦的十年。然而,在历经长征的艰辛后,当他们抵达相对安宁的陕北时,性格的差异却导致了他们之间出现了严重的感情裂痕。
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以来,延安被誉为“抗日圣地”,吸引了众多革命青年以及众多关心并支持中国抗战的外国朋友。其中不乏年轻貌美、知识渊博、文化素养深厚的女青年。每当目睹她们与毛泽东谈笑风生,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贺子珍,因文化水平有限且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心中难免滋生出一种“自卑感”。因此,她与毛泽东之间发生了多次争执,甚至激烈争吵。1937年8月,因对一位外国女记者在采访毛泽东时采用的西方礼仪感到困惑,贺子珍与毛泽东发生激烈争吵后,一怒之下离开延安,前往西安,计划前往上海进行手术,取出体内折磨她的弹片,以便重返战场。然而,得知因战争原因暂时无法前往上海后,这位在井冈山时期便声名鹊起、性格坚毅的“女游击队长”并未选择返回延安,而是决定前往苏联深造,以弥补自己文化水平不高、理论基础薄弱的不足。
或许出于某种未明的考量,在启程之际,贺子珍委托他人将毛泽东昔日赠予的那方洁白的围巾归还,并在其上题字:“从此诀别”。然而,直至1937年9月洛川会议圆满结束后,毛泽东方才收到这方手帕。他随即挥毫泼墨,写下了一封感人肺腑的书信,试图挽留贺子珍:“如今我的处境与王明路线时期已截然不同,那时我无权发声,备受打压。而今,我拥有了话语权,众多干部与青年渴望与我相见,与我探讨时事、民族命运,你应当感到欣慰。桂圆,请不要再生气了。我们在战争中历经磨难,我向你保证,今后绝不会让你再为我承受如往昔那般沉重的苦难。”对于已然成为一党领袖的毛泽东而言,能够以如此亲切的口吻倾诉,一方面彰显了二人平日里的深厚感情,另一方面亦表明毛泽东显然不愿放手这段情谊。
未获贺子珍的回复,毛泽东遂致信追问:“难道我们便要终止联系?”贺子珍回应坚定:“是的,我们结束吧。”
贺子珍看似“绝情”,实则不过是“嘴硬”之态,她与寻常夫妻争吵后一般,只是想要对丈夫进行一番“整顿”,用现代词汇来形容,便是意图实施“极限施压”。然而,她内心深处始终对毛泽东念念不忘,甚至后来还将自己在苏联拍摄的照片寄回给了他。
“子珍同志,你所寄的照片已收到,我一切安好,请勿挂念。希望你努力学习,在政治上不断进步……从今往后,我们便是纯粹的战友。这也算是对我们之间情感的最终了断。”
尽管如此,他们之间那份深厚的战友情谊始终未曾消退。解放之后,贺子珍主要居住在上海,偶尔也会回到南昌小住。每当佳节来临,毛泽东便会派遣女儿李敏,或是亲自写信,亦或是亲自南下,陪伴贺子珍。他还会亲自挑选各式特产,带给贺子珍。贺子珍嗜烟如命,毛泽东时常劝她戒烟。然而,有一次,外宾赠予毛泽东一条外国名牌香烟。毛泽东抽了一支,觉得味道甚佳,于是将剩余的香烟细心打包,托人转交给贺子珍。为了协助贺子珍掌握国际国内形势,提升她的理论和文化素养,毛泽东特地送给她一台当时国内最先进的熊猫牌收音机。贺子珍亦以同样的方式回报,每当女儿返回北京,她都会携带毛泽东喜爱的各种新鲜蔬菜。
他们彼此关怀,隔空互致祝福,岁月如梭,转眼间已携手走过了22载。
1959年,对于毛泽东而言,这一年他的生活充满了诸多传奇色彩。在第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他正式卸任国家主席之职,并开始筹备实现长久以来的骑马沿黄河考察的愿望。为此,中央军委特地指派专人负责为毛泽东驯养马匹。在职业生涯中,他选择了退居二线。而在个人生活层面,毛泽东在酷暑盛夏之际,终于踏上了阔别32年的故乡之旅。此外,在庐山会议期间,他还特别邀请了自己的“前妻”贺子珍前来庐山,与她重逢,这是他们分手以来的首次见面。这一切无不显示出毛泽东似乎有意与过去进行某种“了结”。
对于毛泽东与贺子珍此次会面的具体细节,唯一全程见证者水静曾对之进行了详尽的回忆记录。
1959年7月8日夜晚,贺子珍在朱旦华的陪同下,悄然抵达庐山。应毛泽东的指示,此次行动严格保密,除毛泽东本人外,仅有杨尚奎夫妇与朱旦华三人知情。为了稳定贺子珍的情绪,水静与朱旦华并未透露实情,而是以“省委安排避暑”为由,将她骗至山上。抵达后,车辆径直驶至杨尚奎事先安排的、相对隐蔽的牯岭涵洞左侧“28”号房,该处仅有一名服务员。贺子珍在此处下榻,并由水静陪伴。
安置好贺子珍后,水静迅速前往“美庐”向毛泽东汇报情况。毛泽东在听闻水静所述贺子珍情绪稳定、记忆力尚佳,并能回忆起诸多往事后,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神色。他随即指示水静,次日安排杨尚奎的车辆将贺子珍接来。为了减少知情者的范围,毛泽东特别叮嘱,仅让水静一人陪同,连贺子珍的“妯娌”朱旦华亦不得参与。
水静接下命令后,正要离去,却见毛泽东若有所思地立在那里,似乎并未留意到水静的言辞,只自语道:“但愿一拍即合。”何事能一拍即合?与何人一拍即合?这一瞬间,水静的思绪突然一闪,随即又迅速消散,她未再深思,径自离开了。
7月9日晚上9时,水静依照毛泽东的既定时间陪同贺子珍抵达“美庐”,而毛泽东已在此之前做了周密准备。他除了留下值班卫士封耀松外,还将其他人员,包括平日里形影不离的李银桥,一并遣送下山。
封耀松将贺子珍搀扶至毛泽东的办公室,亲自泡好茶后便悄然离去。与此同时,水静则始终在值班室中静候。换言之,毛泽东与贺子珍之间长达一个多小时的私密交谈,除了当事人双方,外界根本无从得知。那些小报上关于“执手相看泪眼”等细节的描述,纯属虚构。
会面落幕,毛泽东轻按铃铛,示意封耀松将贺子珍搀扶而出,接着又将水静唤入。水静回忆道:“我瞧见毛泽东手中夹着香烟,面色阴郁,情绪低落,似乎在对我诉说,又似在自言自语:‘糟糕,我的头脑出了问题,回答得驴唇不对马嘴。’”片刻之后,他的思绪逐渐回归现实,对水静叮嘱道:“她情绪激动,你需留意。”他又说,“明晨一早,你便将她送下山去,务必绕开熟人。”言辞间流露出几分无奈。
行走在下山途中,水静不禁又回想起毛泽东前晚所讲的那句言简意赅的话语:“愿一拍即合”。毛泽东思维缜密,断不至于无端地随意说出这番话。那么,他当时究竟在思考什么?水静对此困惑不已。数十年后,有人勇于猜测:起初,毛泽东或许有意充当“月老”,为贺子珍寻觅合适的伴侣!毕竟,贺子珍若能有一个美满的归宿,毛泽东亦能安心。然而,在观察到贺子珍的健康状况后,毛泽东最终放弃了这一念头。至于这个“猜测”是否真实,毛泽东所考虑为贺子珍牵线的“良缘”究竟是谁,恐怕永远只能成为永恒的谜团。
关于毛、贺二人的此次会晤,水静明确指出以下几项历史事实:
一、贺子珍抵达庐山后,人际交往极为有限,仅与水静、朱旦华、“28”号客房服务员、司机、卫士封耀松以及毛泽东本人有所接触。然而,某些文章却随意为贺子珍“增添”了护士、女伴等角色,甚至“虚构”了包括彭德怀在内的交流对象,这显然与事实有所出入。
二、在那个贺子珍与毛主席会面的夜晚,“美庐”内仅封耀松一人负责值班,四周静谧,无人打扰。然而,某些文章却描绘了贺子珍听闻彭德怀以“雷霆万钧之声”与毛主席争执的情景,甚至描述彭德怀离去时与贺子珍握手“紧握良久”。这些描述纯属无稽之谈。
三、某些文章甚至记载,毛主席在那一晚特邀贺子珍共进晚餐,举杯畅饮,继而又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陪伴贺子珍一同领略庐山夜色。然而,这些描述均缺乏事实依据。
四、在庐山会议期间,江青实际身处北戴河进行避暑。然而,有传言称她当时在杭州,接到庐山的秘密来电后迅速抵达,并在会上引起了一场风波。但事实上,江青当年并未登临庐山,所谓的“大闹庐山”的说法显然是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