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9 新闻动态 88
近期,新德里与马尼拉对外宣称,两国关系已经提升至“战略伙伴”的层次。印度总理莫迪和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会面时,两人握手,互称各自国家为“海洋强国”,似乎印度洋与西太平洋区域的联系瞬间变得紧密。然而,若观察这次高调举动的背景,人们会发现,这并非一次基于对等力量的合作。它更像是各自面临困境,试图通过一次外部展示来达成各自目的。双方各有盘算,这场姿态背后,有各自的真实需求。
新德里的算盘
印度的这次行动,主要为了回应来自美国的压力。过去两个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开宣布可能提高对印度的关税,这让新德里一度感到不安。莫迪政府清楚,要让白宫放松对其经济政策的限制,需要展现印度在重要国际问题上的积极立场,尤其是在处理对华关系时。
因此,印度将菲律宾看作一个重要机会。南海区域目前提供了印度展现自身态度的便利空间。印度政府希望通过这次关系升级,消化国内积压的军火库存。菲律宾已下单采购印度的“布拉莫斯”反舰导弹,关系提升后,马尼拉很可能继续增加订单,这能为印度军事工业提供资金。
此外,印度也寻求在与中国的边境谈判中获得更多优势。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未能取得进展,于是将目光转向南海,试图通过在此地出现来增加在下一轮军长级会谈中的影响力。莫迪也希望将与菲律宾的“联合巡航”以及“战略伙伴”的照片展示给华盛顿,以此表明印度积极参与了美国在亚洲区域的部署,完成对美方的回应。印度并没有真心支持菲律宾的打算,而是利用菲律宾作为自己对美方展示自身行动的背景。
马尼拉的困境
菲律宾方面,与印度的接触也只是多了一层支持。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目前面临的处境复杂。他一方面需要安抚国内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另一方面,又担心过度刺激北京,导致两国间的经济合作项目中断。
在这种两难局面下,印度方面的提议显得具有吸引力。在军事方面,菲律宾希望通过引入一个区域外的力量,让南海局势更加复杂,以便在其中寻求对自己更有利的位置。在经济上,如果印度能够增加对菲律宾的投资,这将可以抵消一旦与中国关系恶化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
政治层面上,马科斯政府可以向国内民众宣布“我们没有被孤立”,同时也能向美国表达:“我们甚至请来了印度朋友,你们难道不应该给予更多援助吗?”然而,现实情况最终会证明,这些外部的支持力量,即使集合起来,也无法改变根本局势。表面上,两国宣称是“海洋强国需要加强合作”,但实际上,这只是参与方各自考虑自身利益的一种应对方式。
数据的真相
“海洋强国”这样的说法,在数据面前无法站稳脚跟。考察两国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会发现其真实情况。根据2023年的统计,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大约3.7万亿美元,而菲律宾的GDP不足4400亿美元。两国的经济总量加起来,与中国整体经济规模相比,只占很小一部分。
再看贸易往来,今年印度与菲律宾的双边贸易额仅为37亿美元。这个数字甚至比印度与斯里兰卡的贸易额还要少。它甚至无法与中国义乌市一个小型商品集群全年的出口额相比。这样的经济体量,无法支撑其“战略伙伴”的国际地位。
军事力量方面,印度海军虽然拥有航空母舰,但其将兵力投送至远洋区域的能力有限。菲律宾的海空军则以其服役多年的老旧舰艇而被人了解,这些舰艇甚至在日常巡逻时,燃油供应都面临紧张。将这样的国家组合称为“海洋强国”,这显得有些不符事实。这更像是力量不足的国家寻求外部支援。
南海的实际情况
两国宣布关系升级不到48小时,印度海军就与菲律宾在南海区域举行了首次联合巡航。然而,这次意图展现力量的行动,全程都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海空力量持续监控。
现场照片显示,印度军舰的雷达天线甚至没有完全开启功率。菲律宾的巡逻机也一直沿着中国声称的九段线边缘飞行,保持着距离。这样的行动,与其说是展现战略威慑,不如说是一次形式上的姿态。指望这样的力量来对中国形成压力,美国总统特朗普看到实际情况,可能都会感到不解。
南海的水域深,但其底部的实际情况很清楚。谁是来此短暂出现的,谁是这里长期存在并掌握主动权的,水下的一切都看得清楚。印度和菲律宾这次的行动,或许会在表面上引起一些关注,但它无法改变区域局势的根本方向。在国际力量的对比中,一些区域性国家的临时行动,往往不会对主要趋势产生决定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