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爱电竞 > 爱电竞介绍 >

梁思成提议成立清华建筑系,林徽因全力协助创办,同事:夫妻同心

2025-10-07 爱电竞介绍 157

参考来源:《梁思成文集》《林徽因传》《清华大学史料选编》《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史》等史料文献,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946年春天,北平城还弥漫着战后重建的气息。

在清华园里,一对夫妇正为着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而忙碌着。

"思成,你真的决定了吗?"林徽因放下手中的茶杯,眼中闪烁着既兴奋又担忧的光芒。

"是的,徽因。

中国需要自己的建筑师,需要自己的建筑教育。"梁思成的声音坚定而有力。

这个春天,梁思成向清华大学正式提议:成立建筑系。

可是,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创办一个全新的系科谈何容易?资金从哪里来?师资如何解决?面对这些现实问题,这对夫妇将如何携手应对?

【一】战后归来的建筑大师

1946年的梁思成,已经是享誉中外的建筑学家。

他和林徽因刚刚从西南联大回到北平,心中怀着对祖国建筑事业的满腔热忱。

回想起十几年前,梁思成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林徽因也在那里学习美术。

两人回国后,一直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我们已经做了这么多年的研究工作,可是培养人才的工作却一直没有系统地展开。"林徽因在一次和朋友的谈话中说道,"思成常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培养出更多的建筑师,中国的建筑事业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确实,当时的中国建筑界人才稀少。

大部分重要建筑都是由外国建筑师设计,中国自己培养的建筑师屈指可数。

梁思成深深地感到,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二】清华园里的深思熟虑

1946年初,梁思成被聘为清华大学工学院教授。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对这位建筑学家的到来给予了高度重视。

"梁先生,您对我们工学院的发展有什么建议?"梅校长在一次茶叙中问道。

"校长,中国的建筑教育实在太薄弱了。

我们有土木工程系,却没有专门的建筑系。"梁思成神情严肃地说道。

林徽因在旁边点头赞同:"现在国家正在重建,到处都需要建筑师。

可是我们自己培养的建筑师太少了。"

梅贻琦听了若有所思。

清华大学一向以培养理工科人才著称,如果能成立建筑系,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三】夫妻齐心的规划蓝图

从那次谈话开始,梁思成就开始认真筹备建筑系的成立工作。

而林徽因虽然主要从事文学创作,但在建筑方面同样有很深的造诣,自然成了梁思成最重要的助手。

两人经常在家中讨论到深夜。

梁思成负责技术课程的设计,林徽因则对美学和艺术课程提出建议。

他们参考了美国、欧洲的建筑教育模式,但更多的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建筑不仅仅是技术,更是艺术。

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设计建筑,还要懂得建筑的美学原理,要了解中国建筑的传统。"林徽因思考着说道。

"我觉得我们的学生一定要深入了解中国古建筑,只有了解自己的传统,才能创造出真正属于中国的现代建筑。"

梁思成深表赞同:"对,我们要培养的是中国的建筑师,不是外国建筑师的模仿者。"

【四】关键时刻的抉择

1946年5月,梁思成正式向清华大学提交了成立建筑系的详细计划书。

这份计划书厚达几十页,从师资配备到课程设置,从教学设备到培养目标,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考虑。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思成,学校的经费很紧张啊。

成立建筑系需要的投入很大。"梅贻琦看完计划书后,神情有些为难。

梁思成当然知道这些困难,但他没有退缩:"校长,我们可以从小规模开始。

师资方面,我和徽因可以承担主要的教学工作。

设备方面,我们可以先借用其他系的教室。"

林徽因也在一旁说道:"我们家里有很多建筑资料和图纸,都可以给学生使用。

钱的问题,我们想办法解决。"

看到这对夫妇如此坚决的态度,梅贻琦也被感动了。

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更大的考验来临了...

【五】患难与共的创业历程

1946年6月,清华大学正式批准成立建筑系,梁思成被任命为系主任。

消息传出后,整个建筑界为之振奋。

可是,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首先是师资问题。

除了梁思成夫妇,几乎找不到合适的老师。

林徽因虽然不是建筑系的正式教员,但她承担了建筑美学和中国建筑史的部分教学工作。

确实,林徽因当时已经患有肺病,医生建议她多休息。

但她却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建筑系的创办工作中。

"思成一个人太累了,我不能袖手旁观。

建筑系的成功不仅是他的理想,也是我的理想。"林徽因对朋友说道。

【六】克服重重困难的坚持

设备和资金的困难更是让人头疼。

制图桌不够,梁思成就把自己家里的书桌搬到教室里;绘图工具短缺,林徽因就托朋友从国外购买;参考书籍不足,两人就把自己收藏多年的珍贵资料拿出来给学生使用。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梁思成甚至把自己从美国带回来的珍贵建筑测绘工具都拿出来了。

这些工具是他和林徽因在美国留学时购买的,已经使用了十多年。

"这些工具对我们来说确实很珍贵,但如果能帮助学生学好建筑,那就是它们最大的价值了。"林徽因说道。

【七】同事眼中的夫妻同心

建筑系成立初期的艰难岁月里,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合作让所有同事都深深感动。

清华大学工学院的老师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梁思成在台上讲课,林徽因坐在教室后面,时不时地补充一些建筑美学方面的内容。

下课后,两人一起和学生讨论问题。

"梁先生和林先生真是夫妻同心啊,他们为了建筑系的发展,真是把心都操碎了。"当时的一位同事感叹道。

土木工程系的系主任也曾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夫妇,他们不仅在生活上相互支持,在事业上更是完全合一。"

【八】教学理念的创新实践

在教学方面,梁思成和林徽因提出了很多创新的理念。

他们认为,建筑教育不能只是技术训练,更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个好的建筑师,首先要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空间的诗歌。"林徽因经常对学生说。

在梁思成的技术课上,他总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他经常带学生到北平的古建筑去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自测绘。

"建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在实践中学习。"梁思成说道。

【九】深远影响的历史意义

清华建筑系的成立,不仅仅是一个系科的诞生,更是中国建筑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精心培育下,这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建筑师。

从人民大会堂的设计者张镈,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创始人之一吴良镛,从城市规划专家汪坦,到建筑史学家刘敦桢...这些闪闪发光的名字,都与清华建筑系有着深厚的渊源。

"没有思成先生和林先生当年的坚持和付出,就没有今天中国建筑事业的繁荣。"著名建筑师吴良镛曾经这样评价道。

回望历史,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对夫妇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坚持自己的理想?

答案或许就在"夫妻同心"这四个字里。

当两个人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奋斗时,当两颗心紧紧相连时,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不只是花前月下的浪漫,更是风雨同舟的坚守;真正的夫妻不只是生活上的伴侣,更是事业上的战友。

1946年的那个春天,当梁思成提出成立建筑系的建议时,或许他们并没有想到这个决定会对中国建筑事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但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坚持和努力,中国的建筑教育才有了今天的辉煌。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

这不仅是对梁思成和林徽因最好的评价,也是对所有为了理想而共同奋斗的伴侣们最美的祝福。

话题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