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8 产品展示 158
难以想象之人
如何评价林彪?
作者:张晖
“9.13”事件一经公之于众,昔日的林副统帅地位一落千丈,沦为众矢之的,叛国贼的罪名随之而来。1981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更是将他定性为“林彪反革命集团案”的主犯。自此,林彪的名声如同他坠机身亡一般,急转直下。社会各界对他无不愤怒指责,纷纷批驳其罪行,此处无需赘述。
然而,即便在林彪悲剧性地机毁人亡之前,便已有诸多人对他的形象投下阴霾。这不仅令人匪夷所思,更令人惊讶的是,那些发表负面评价的人,竟是出乎众人意料的角色:
叶群评价林彪
叶群与林彪堪称政治联姻的典范。在夫妻关系中,叶群对林彪的命令唯命是从,内心深处充满了敬畏。据林家秘书张益民所述,他曾目睹过平日不易动怒的林彪对叶群施以耳光,同时伴随着拳脚相加(想来也不甚疼痛),还怒斥她为“臭婆娘”,并扬言要与之离婚。而叶群则机敏地跪地求饶,恳求林彪息怒。
林彪、叶群夫妇
此外,步入晚年的林彪逐渐疏远了与外界的交流,日常消息的传递和事务的处理多依赖于叶群的协助,他对她的依赖几乎到了不可或缺的地步。1970年之初,林彪曾向叶群题赠一句诗:“发不同青心同热,生不同衾死同穴。”在此期间,他更是罕见地以“爱妻”之称唤叶。然而,这样的温馨已与他们的悲剧性结局相去不远。
在1961年11月的一个午后,叶群于福建故土挥笔写下的一篇日记中,如此评述她的枕边人林彪:“此人专好仇视他人,对友情、子女、父母皆不屑一顾,对人存有最恶劣、最冷漠的看法。他整日盘算着得失,擅长将过错推卸于他人,热衷于勾心斗角,相互倾轧。”
尽管这是日记,文法略显粗疏,但大致内容仍能理解。夫妻俩虽为政治上的伴侣,叶群却在日记中坦诚地表达了对丈夫的看法。林彪对亲情、友情、人情的淡漠,诸多史料均有记载,而叶群的叙述则显得更为质朴和真实。
程潜评价林彪
程潜,国民党资深元老,在民国政坛上被誉为一位坚如磐石的政治人物。他曾获国民政府授予的一级陆军上将荣誉,位列12名上将之列。1949年,作为湖南省主席,他毅然选择和平起义,使得毛泽东的故乡得以避免战火纷扰,因此深受毛泽东的深切敬重。在那个时期,程潜与邓宝珊这两位前国民党高级将领受到了特殊的礼遇。他们分别担任湖南省和甘肃省的省长,直至生命的终结,堪称终身省长,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实属罕见。
程潜
他谓林彪心机深沉,缺乏修养,其面容似有奸邪之态,断言其未来必无善终。
程潜私下里在家中轻声自语,不料被女儿程瑜无意中听到。程瑜,就读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竟将此言泄露于外。因此,她遭受了数月的批斗之苦。
老蒋一辈子在码头打交道,却未能将程颂公(程潜字颂云)玩弄于股掌之间,反倒是被程颂公所操控。
胡宗南评价林彪
“胡宗南是蒋介石麾下最杰出的指挥官,其能力远超陈诚。”胡宗南毕业于黄埔一期,成为黄埔学生中首位晋升至国军上将军衔的人物,而林彪则是黄埔四期的学员。
胡宗南
1942年伊始,经过三年在苏联的疗养,林彪搭乘苏联航班抵达兰州。抵达后,他并未径直返回延安,而是在兰州及西安与国民党的高层军政要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在西安,林彪有幸与当时被誉为“西北王”的胡宗南进行了会面。
蒋介石曾下令胡宗南要善待林彪,因此胡宗南在表面上对林彪态度和善。然而,杨者圣在其著作《在胡宗南身边的十二年》中提及,私下里胡宗南对林彪颇为轻视。他曾对机要秘书熊向晖表示,林彪缺乏骨气,称其为“学长”并请求指导,胡宗南却对此嗤之以鼻,认为林彪只是共产党的要员,不屑于给予指示。林彪曾赠予胡宗南一个从苏联带回来的皮挎包,胡宗南却拒绝接受,随手将其扔给了熊向晖。熊向晖也不要这个礼物,最后它被送给了勤务兵。
熊向晖,一位曾潜伏于胡宗南身边的中共党员,其晚年口述实录由杨者圣编纂成书。即便步入晚年,熊向晖仍对胡宗南对林彪的轻蔑态度记忆犹新,此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唐纵评价林彪
唐纵,作为国民党赫赫有名的特务首领,与戴笠并驾齐驱,同属黄埔军校第六期学员。位列军统三巨头,其地位仅次戴笠与郑介民。戴笠离世之后,他与毛人凤、郑介民一同成为了继承人之选。唐纵深受蒋介石父子青睐,迁台之后,更是出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一职。在军统三巨头中,他是唯一一位得以善终之人。
唐纵
唐纵有一项特别的兴趣——撰写日记,并且他将这些日记保管得极为私密,甚至不允许自己的妻子一窥。正因为此,他与妻子的争执频仍。然而,这些被唐纵视为至宝的日记,在1949年仓促逃往台湾之际,却不幸遗落在了大陆。及至南京解放,它们被一支先头部队缴获,并逐级上交至安全部门。安全部门视其为珍宝,随后相关部门将日记以《在蒋介石身边八年——待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为名,公开予以出版。
林彪归国后亦赴重庆与蒋介石会面。唐纵曾在黄埔军校,此前并未与林彪有过交集,然而在其日记中,却多次提及了在重庆所见的林彪。他在1942年10月16日的日记中记载:“晚间,于漱庐设宴,讨论了中共将领林彪莅临重庆之事,同学们共同商定了一致的态度。”此言外之意,尽管昔日同窗如今各奔前程,但这群黄埔同学与林彪的会面,依旧仅限于昔日校友间的情谊。
次日,唐纵在日记中记录道:“林彪,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现担任一一五师的师长。前年,他因负伤而前往莫斯科治疗,直至今年方才归来。传闻他在苏联期间专注于机械化学习。观察其面容,阴郁之气弥漫,显得深沉、阴险且干练,言谈举止亦十分谨慎。周恩来年过四十,却看起来不过三十许人,宛如一位清秀的书生。”
唐纵对林彪的评价,与胡宗南相仿,同样不高。二人虽同出一校——黄埔军校,但分属对立的政治阵营,林彪身上所显露的阴郁气质和狡黠作风,亦让唐纵留下了不佳的印象。
萧军评价林彪
萧军抵达延安之际,凭借“鲁迅门生”的荣光,受到了毛泽东的特别关注,毛泽东更是亲自前往窑洞探望他。此后,两人多次相聚,畅谈甚欢。
萧军性情孤傲,自视甚高,犹如鹤立鸡群,对众人不屑一顾,在延安享有“刺头”之称。他出身行伍,粗犷中透着细腻,每次与人交往,都会在日记中留下深刻的痕迹。然而,在他结识的延安人物中,能入他法眼的寥寥无几,被他赞誉的更是凤毛麟角。
萧军
在萧军的延安日记中,1942年两次提及林彪的名字。首次记录发生在3月29日,一个星期天的夜晚。那天,萧军在舞会上与林彪不期而遇。林彪彼时正与毛泽东一同步入舞厅。萧军在日记中如此描绘林彪:
“林彪,一位思维敏捷、理性至上的个体,却似乎缺少那份深沉、令人安心的镇定之力,他的命运似乎不容乐观。”
“林彪性格中透露出一种近乎阴暗的气息,胸襟狭隘,举止矜持。这样的人,似乎并不具备大将之才,且给人一种难以长寿之感。”
萧军因癌魔缠身,最终选择放下文坛,转投中医领域。至于他是否在早年便对中医颇有涉猎,不得而知。然而,他以中医的视角审视林彪的面色,推测林彪可能难以长寿。
舒赛评价林彪
舒赛,湖北江陵之人士,出身于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家庭。她的父亲早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学堂,并曾投身于武昌起义的浪潮之中。1938年,她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她肩负侦察重任,不幸被敌人捕获。在被押解的过程中,她曾试图抓住机会,与敌人一同跳河,以结束自己的生命。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她坚称自己的名字为“抗日”。在狱中,她遭受了残酷的折磨,但她始终坚贞不屈,甚至再次尝试自杀,此事传遍四方,连日本鬼子也不禁对她产生了敬畏之情。最终,在地下组织的帮助下,她成功获释。
舒赛
十年动乱开始后,当看到社会种种乱象,渐渐的,她将怀疑的焦点对准了林彪,感到他是“睡在毛主席身边的一只虎”,针对林彪说就要对毛主席无限崇拜,她指出:“……林彪沿用一套阴险的谄媚伎俩,拼命制造个人迷信,制造政治术语、专用词汇,妄图浑水摸鱼,各个击破地打倒暗害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干部……”
针对报刊广播对林彪的赞颂,她号召:“必须冷静地认清林彪嘴脸,勇敢地,坚决地站出来揭发,清算林彪的罪行。不要迷信其军功、地位,不要被什么‘毛主席的亲密战友’之类显然有毛病的、别有用心的宣传蒙蔽。历来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大有人在,如今为何独独突出林彪一人?“
林彪常常偏好提出一些颇具创新意味的政治口号,同时也不吝于创造新颖词汇,例如“高高的,足足的,深深的”以及“最最最”等。舒赛评论道:“这无疑是对于中国语言文字的一种退步,纯粹是哗众取宠之举。”
1966年12月,舒赛在王府井勇敢地张贴了我国首张抵制林彪的大字报。不幸的是,他在1971年5月于山西的监狱中离世,享年54岁。
石仁祥评价林彪
石仁祥,安徽和县一普通农家之子,曾是一名转业军人。在军旅生涯中,他对林彪的所作所为深感不满。归乡之后,于1968年12月26日,即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之际,他毅然挥毫,致信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中央文革小组、济南军区、武汉军区、南京军区以及他昔日服役的部队,揭露并严厉批判林彪的罪行。
信中指出:“林彪不是马列主义者,而是一个打着红旗反红旗,耍弄反革命两面派的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分子”、“是睡在毛主席身边的赫鲁晓夫式的人物”,“如果让他的阴谋得逞,我们的国家必然变颜色,我们的党也要变颜色,那个时候的中国不知道多么惨”,“我个人的生死可以不考虑,长远的原则决不放弃,要同林彪反党集团斗争到底”。
“若是林彪当之无愧地成为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我石仁祥自当全力支持,并且会高声呼喊祝愿他健康的口号,甚至比你们更为热烈。然而,同志们,你们却陷入了骗局。”“你们认为我撰写的《致中共中央、中央文革一封信(关于林彪问题的汇报)》是反动的,我却坚信这封向党中央的汇报信是充满进步精神的,是革命的,旨在揭露问题,探寻真理。”
1970年7月12日,石仁祥遭受了死刑的判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遭遇了与张志新相似的“待遇”——为了防止其呼喊口号,其喉管被残忍割断。
民众评价林彪。
即使在林彪如日中天的时候,底层民众对林彪的评价也很负面。很多网友都有回忆。有网友记得那时即使在老家农村,林彪的画像也是到处悬挂。有几个老太太在外边晒太阳,看着林彪的画像,老太太们说林彪没有福相,就像古代的奸臣,肯定做不长。即便是在林彪老家红安的林家大院,也有老太太说出类似的话语。
这些基层民众或许对政治一知半解,对于林彪的了解也未必深入,然而他们普遍拥有一种直观的感知。林彪的外貌与气质,的确给人留下了不佳的印象。而林彪最终的命运,似乎恰好印证了那些基层民众的观感。
这些看法源自常识。
解读朱德对林彪的看法
何种模样,引人遐想。
作者:人民网
众多关于林彪的传记及其身边人的回忆录中,对于林彪性格的描绘几乎是一致:他沉默寡言,内心深藏不露。更有观点指出,林彪性格上的缺陷在于胸襟狭隘,气量不足,对人和事常常耿耿于怀,善于心机,且报复心极强。
在朱和平的著作中,他谈及了祖父朱德对林彪的一些评价:林彪性格孤僻,心思缜密;热衷于阅读,能够深入思考问题,对问题有着深刻的见解,并能以独特的语言表达出来;擅长洞察政治动向,同时亦擅于伪装;在整治他人时,不择手段。
萧克上将评价林彪时指出,林彪具备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然而他亦察觉到林彪身上存在两大不足:一是过于自尊自大,二是缺乏宽容之心。在性格上,林彪显得沉默寡言,城府颇深。空军宣传部前处长官伟勋在其著作中也提及:“林彪在处理某些关键问题时,确实表现出深思熟虑、用心良苦的一面。”
延安林彪与毛合影
孤僻、深沉、记恨在心、报复心盛,这些特质构成了人们对林彪性格的普遍印象。客观而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林彪在最后的22年里,这些性格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
自是,林彪个性鲜明,其言辞举止非同凡响,绝非随波逐流,每言必精,无不经过深思熟虑,直击要害,彰显其独特的个性和语言风格。正因如此,朱德元帅才赞誉林彪拥有独树一帜的语言。林彪那些“传世名言”,几乎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显著标志。
无论当年的政治环境与时代背景如何变迁,林彪凭借其身份、资历与权威,其任何表态都显得分量十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对方的政治前途与人生走向。林彪性格的另一面,与他在战争年代所塑造的杰出军事家形象相得益彰,共同为其历史定位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