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爱电竞 > 产品展示 >

因“科创属性不足”转战创业板后IPO再终止!过会逾两年,报告期内业绩快速增加,多轮问询聚焦业绩稳定性

2025-10-08 产品展示 79

因发行人及保荐机构主动撤回上市/保荐申请,近日,深交所官网审核动态公告了关于终止对江苏容汇通用锂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容汇锂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审核的决定。

容汇锂业本次IPO申报于2022年6月10日获交易所受理,完成两轮审核问询及一次审核中心意见落实函答复后于2023年6月8日上会获审核通过。

彼时,因容汇锂业在两次IPO期间多番变更行业分类,引起了市场较高关注,且上交所及深交所也都曾针对公司行业分类问题提出过问询。此外,结合容汇锂业的申报材料、审核问询函及上市委审议会议现场问询问题等内容来看,本次IPO在审期间深交所对其业绩稳定性、与SKI合作情况、原材料供应稳定性等问题较为关注。汉鼎咨询在本篇中结合容汇锂业的招股书及问询答复内容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

因科创属性不足撤回科创板申报后转战创业板,两次IPO期间多番变更行业分类

申报材料显示,容汇锂业主要从事深加工锂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电池级碳酸锂和电池级氢氧化锂,最终应用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消费电池等锂离子电池产品。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构成情况如下:

招股书上会稿中,容汇锂业披露其属于“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但在此之前,公司曾多次变更行业分类。

2020年申报科创板时,容汇锂业披露称公司属于节能环保领域中的动力电池及相关服务企业。但第二轮问询中上交所要求容汇锂业结合主要产品在国内外的生产历史、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产品特点及技术先进性表征、发明专利对应实现收入的情况,说明公司是否属于基础化工领域企业。根据二轮问询回复,容汇锂业表示其属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新材料领域中的“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子领域的科技创新企业。根据申报时的科创行业分类,公司属于《暂行规定》节能环保领域中的“动力电池及相关服务”子领域的科技创新企业。对此上交所再度展开追问,要求容汇锂业说明变更科创板行业领域的原因及合理性,说明公司属于新材料行业领域的认定依据。相关答复中,容汇锂业表示根据公司深入论证和审慎评估,公司所属行业应归类于《暂行规定》中的“(三)新材料领域”中的“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更符合公司所属的科创板行业领域定位。

但三轮问询答复后,容汇锂业的前次科创板IPO迟迟未能迎来上会审核。2021年12月11日,因主动撤回申报材料,容汇锂业科创板上市进程宣告终止。撤回原因方面,容汇锂业表示2021年四季度,科创板进一步提高“硬科技”的要求,公司就科创属性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审核中心进行沟通后认为,相较于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疗等领域,公司科创属性略显不足。 经公司综合考虑资本市场环境变化、未来业务战略定位和资本运作规划,并经公司审慎论证,决定终止推进在科创板上市申请进程。

2022年6月,容汇锂业转战创业板IPO获受理。首版招股书申报稿中,公司披露行业分类为“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业”。首轮问询中,深交所要求容汇锂业结合与同行业可比公司行业分类认定差异原因及相关规定,说明公司所认定自身行业分类的准确性。

对此,容汇锂业答复称,同行业上市公司中,由于赣锋锂业、天齐锂业及盛新锂能均具有锂矿开采和金属锂冶炼业务,因此归类为“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雅化集团主要业务为炸药等化工品,自2010年上市之后一直归类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根据《2017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按1号修改单修订)显示,“碳酸锂”和“氢氧化锂”可以归入“C26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中的“2613 无机盐制造”和“2612 无机碱制造”。报告期内,公司来源于碳酸锂及氢氧化锂的收入占比合计均超过80%。因此,根据公司产品及下游应用情况,并对照《2017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按 1 号修改单修订),公司行业分类已调整为“C26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主要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监管连续多轮关注业绩稳定性

2020年至2022年,容汇锂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06亿元、15.42亿元即59.10亿元,同期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851.65万元、3.88亿元及19.00亿元。

从财务数据来看,受下游新能源行业景气度快速提升影响,报告期内容汇锂业的营收与净利润快速增长,但公司产品价格存在大幅波动,报告期内,容汇锂业电池级碳酸锂产品的销售均价分别为35,522.31元/吨、82,326.31元/吨和 386,592.37 元/吨;电池级氢氧化锂的销售均价分别为48,821.32元/吨、83,191.92元/吨和335,879.35 元/吨。

上述情形引起了深交所对公司业绩稳定性的重点关注。首轮问询中,监管要求容汇锂业结合行业政策影响、下游需求、产品价格变化、与竞争对手关键指标的对比情况、历史业绩、产能及客户储备、在手订单等,说明经营业绩快速增长的可持续性;说明公司主要产品单价与同行业可比公司、市场公开价格是否存在较大差异及原因,针对主要产品价格变动进行敏感性分析;说明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季节性波动情况。

首轮问询答复中,容汇锂业表示,报告期内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等领域受益于国家及产业政策的支持,需求持续向好,带动深加工锂产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公司主要产品需求及价格持续上涨。目前,公司在手订单情况良好,且具备良好的客户储备,公司经营业绩的增长具备可持续性。公司主要产品价格与同行业上市公司锂产品价格波动趋势一致,与公开市场价格不存在显著差异。2020 年以来,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向好,公司季度收入逐步增长,业务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但经敏感性分析,主要产品市场价格波动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容汇锂业在招股书中补充披露称“若未来电池级碳酸锂和电池级氢氧化锂的价格持续大幅下降,则会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公司净利润存在下降的风险。”

在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的同时,《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等行业政策显示,2022年12月31日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将终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1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及环比分别下降6.3%及49.9%。 因此,第二轮问询中深交所就产品销量、价格波动与业绩稳定性问题对容汇锂业展开了追问,要求公司结合主要产品历史价格波动和近期产品价格走势情况,完善发主要产品价格波动的敏感性分析,并进一步量化说明产品价格波动对公司业绩稳定性和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结合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变动情况、新能源汽车补贴取消等相关行业政策等,说明公司业绩是否具有成长性、是否存在大幅下滑风险。

根据问询答复内容,容汇锂业表示电池级碳酸锂及电池级氢氧化锂的产品价格下降将对公司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公司通过与主要原材料锂精矿供应商约定了价格联动机制,在产品价格下降的情况下原材料价格将相应下降,从而降低产品价格下降对于公司的不利影响。公司所处行业具有持续的增长空间。2023 年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下降及新能源汽车补贴取消不会对公司的成长性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公司下游需求情况良好,在手订单充足,未来业绩将受益于自身产能的提升和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进而支撑业绩的持续增长,不存在大幅下滑风险。

但上述答复未能完全打消监管对容汇锂业业绩稳定性的质疑,第三轮问询中,深交所再度要求其进一步完善说明主要产品价格下滑对公司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并进一步完善公司主要产品价格下降及未来业绩下滑的风险提示。

容汇锂业在招股书中补充披露称“公司经营业绩受下游需求及产品市场价格影响。2023年1-3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65.1万辆和158.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5%和27.0%。截至2023年5月12日,电池级碳酸锂和电池级氢氧化锂市场价格分别为207,500元/吨、269,500 元/吨,较 2022 年公司销售均价有所下降。若下游新能源汽车行业需求受行业政策而导致增长放缓或下降,或未来电池级碳酸锂和电池级氢氧化锂的价格因宏观经济波动、上下游行业供需情况等因素影响而出现大幅下降,则公司未来经营业绩可能存在下降的风险。”

而2023年以来,整个锂电产业链伴随着产能过剩的同时,也迎来了大幅降价,有观点认为“锂电池行业通过扩大产能规模来进行无序价格竞争,已经让当下锂电池价格低于成本”。且根据SMM统计,2024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产能达4315GWH,而据EVTank统计数据,2024年全球锂电池出货量达1545GWH,锂电池产能利用率仅达36%,行业依然处于产能严重过剩状态。

上游未能掌握锂资源,下游主要客户来自SKI提名形成的销售收入占比过半

而值得一提的是,除产品价格波动及行业政策影响外,容汇锂业上游未能掌握锂资源,下游主要客户因SKI提名而形成的销售收入占比过半的情形,或也是致使监管对其业绩稳定性及下滑风险反复问询的原因。

上游原材料供应方面,根据申报材料,报告期内容汇锂业的前五大供应商占公司采购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6.57%、67.97%和 92.72%。公司的供应商较为集中,锂精矿绝大部分采购于澳大利亚Pilgangoora和巴西AMG,境外采购占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 47.94%、61.33%和 85.71%。

与赣锋锂业、天齐锂业等同行业上市公司相比,容汇锂业尚未掌握锂资源。锂资源储备不足也导致容汇锂业对供应商存在较大依赖性。三轮问询中,深交所对其供应商集中及原材料风险提出多个问题,要求公司说明主要供应商和锂精矿的稳定性,尚未掌握锂资源以及终止相关锂精矿包销权协议对公司生产经营的不利影响,未来是否存在较大的原材料断供风险等。

根据相关问询答复及招股书披露内容,容汇锂业表示,如果主要的原材料供应商由于其自身原因或市场变化而减少与公司的合作,或主要供应商无法按照计划及时向公司供货,将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与持续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且随着公司产能的增加,若公司无法获得充足的锂资源供应,则公司将可能面临锂精矿供应不足而导致公司产能无法充分利用的风险,进而对公司生产经营及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审议会议现场,深交所上市委要求容汇锂业说明锂精矿供应的稳定性,是否对境外采购存在重大依赖。

下游客户方面,申报材料显示,2020年10月,日本三井撮合容汇锂业、韩国SKI签订三方协议。韩国SKI提名其供应链内的企业购买容汇锂业的产品并获取服务费(保证金),容汇锂业过向日本三井加价采购锂精矿方式兑付服务费再由日本三井支付给SKI。2020-2022年,该笔支出分别为703.04万元,9,824.71万元、17,575.67万元。

自2020年起,韩国SKI先后提名贝特瑞、当升科技作为其供应链内的企业,向容汇锂业采购碳酸锂、氢氧化锂。报告期内,贝特瑞及当升科技始终处于公司前两大客户之列。

但容汇锂业在招股书中披露的与主要客户合作情况显示,公司客户贝特瑞、当升科技的获取方式为自主开拓,且对当升科技的规模化销售时间为2012年2月。

针对上述情形,第二轮问询中深交所要求容汇锂业说明SKI指定贝特瑞和当升科技采购公司产品是否具有商业合理性,该模式与同行业锂电池产业链上市公司销售佣金、销售服务费的内容是否一致;通过向日本三井加价采购锂精矿方式兑付服务费(保证金)再由日本三井支付给SKI的必要性和商业合理性,是否符合行业惯例;披露的相关客户获取方式与通过SKI提名客户销售方式的信息披露是否一致,在已对当升科技形成规模化销售后仍需通过SKI提名并需支付服务费(保证金)的必要性和商业合理性;并说明公司对SKI及日本三井是否存在较大依赖,SKI 如变更指定方对公司经营稳定性和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公司是否具有独立获取客户的能力。

容汇锂业在该轮问询答复中解释称,SKI 提名贝特瑞和当升科技采购公司产品系基于有效保证原材料的品质和供货安全的角度考虑,具有商业合理性。

公司通过日本三井向SKI支付服务费的三方合作模式系基于三方协商确定,由于公司与SKI为初次合作,因此SKI要求日本三井支付保证金,公司向日本三井支付对应的服务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公司向 SKI 支付的服务费类似于居间服务费,未查询到同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的销售佣金、销售服务费的内容与公司业务模式完全一致的情况。但经进一步扩大查询范围,在 A 股上市公司中,类似的通过提供居间服务并按照销售收入金额及一定的比率收取服务费的情况较为普遍。2022年,基于公司与SKI的友好合作和相互信赖,由公司直接向SKI子公司SKO支付服务费,不再通过日本三井以锂精矿加价方式进行支付。

公司对贝特瑞、当升科技获取方式与通过SKI提名客户销售方式的信息披露一致,在已对当升科技形成销售的情况下,通过将当升科技纳入SKI 提名客户,公司进一步加强了与当升科技和SKI业务合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当升科技、贝特瑞等客户均为公司自主开拓并通过认证,公司与SKI业务合作主要系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通过提名买家保障最低采购量,SKI并非公司直接客户。公司已自主开拓了德国大众、德国AMG GmbH、智利SQM等客户。随着公司产能的持续提升及新增客户销售收入的增长,SKI 提名客户的销售占比将逐步降低。SKI 如变更提名买家不会对公司的经营稳定性和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公司对于日本三井、SKI不存在较大依赖,公司具有独立获取客户的能力。

2022 年9月,容汇锂业与SKI子公司SKO、日本三井签订新的合作协议。按照新协议,2023年及2024年,双方约定的电池级碳酸锂最低采购量较报告期大幅下降,2025年后未约定最低采购量。同时,降低了2022 年-2025年电池级氢氧化锂的最低采购量。因此,第三轮问询中深交所要求容汇锂业说明2022年新签订的三方协议中降低及未约定电池级碳酸锂、电池级氢氧化锂最低采购量的原因和背景,相关约定变化是否会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同时,深交所再次要求容汇锂业说明说明报告期内对提名客户销售收入占比较高的原因及合理性,三方协议及业务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对SKI及日本三井是否存在较大依赖,是否具有独立获取客户的能力。

容汇锂业答复称,公司电池级碳酸锂客户稳定,与 SKI 关于电池级碳酸锂最低采购量的约定系满足 SKI 的中短期需求。公司电池级碳酸锂下游市场需求情况良好,当升科技、德方纳米、上海雅保等客户能够满足公司已有产能的消化,在手订单充足。2023 年之后,公司与SKI关于电池级碳酸锂的最低采购量的减少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不存在重大不利影响。 考虑到各个客户的增量需求,公司降低了2022年-2025年SKI电池级氢氧化锂的最低采购量,但保持远期2026 年-2027 年最低采购量不变,2022 年-2025 年与 SKI 关于提名买家电池级氢氧化锂的最低采购量的减少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不存在重大不利影响。

公司对SKI提名买家客户销售占比较高,主要系在自身产能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满足与SKI约定的最低采购量所致。公司与SKI、日本三井签署的三方协议和业务合作具有稳定性及可持续性,且公司具有独立获取客户的能力,对于日本三井、SKI不存在较大依赖。

审议会议现场,深交所上市委再度要求容汇锂业说明通过日本三井向 SKI 支付服务费的原因及合理性,该业务合作模式是否符合行业惯例;结合三方协议主要条款,说明与日本三井、SKI是否存在潜在纠纷,是否存在商业贿赂或利益输送的情形;说明SKI在发行人获取订单方面发挥的作用,公司与SKI提名客户合作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是否对提名客户具有议价能力,对 SKI 是否存在重大依赖,相关风险是否充分披露。

此外,上市委还在审议意见中要求容汇锂业在招股说明书中补充披露三方协议的基本情况,并就SKI提名客户销售收入占比较高的情况在招股说明书“重大事项提示”和“风险因素”中进行充分披露。

容汇锂业在招股书中补披露称“报告期内,公司与韩国SKI展开合作,由韩国SKI提名买家向公司采购产品。报告期内,公司通过SKI的提名服务,向当升科技、贝特瑞、四川新锂想销售产品而实现的销售收入合计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2.25%、54.21%和52.04%,占比较高。 若未来公司与SKI提名客户的业务合作不能保持持续性及稳定性,则公司经营业绩将面临不利影响。”

汉鼎咨询针对终止案例的分析仅为研究所需,相关取信内容主要来自证监会、交易所公告文件,并结合过往案例及经验在此基础上秉承客观、公正、中立原则分析或点评。汉鼎咨询尊重事实,避免夸大、失真,但如内容引起相关方不适,请联系后台处理。

话题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