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5 新闻动态 120
阿巴亥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由她的叔叔布占泰所塑造,进而导致了她悲剧性的命运走向。
1589年,努尔哈赤成功实现了对女真族建州部的统一,这一壮举无疑引发了海西四部的广泛关注及深深忧虑。
叶赫部,海西四部的领军者,与努尔哈赤之间矛盾深重。为阻止建州势力的扩张,叶赫部的贝勒纳林布禄向努尔哈赤提出领土诉求,要求割让额勒敏或扎库穆中的一地予叶赫部。
历经艰辛才获得的领土,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呢?因此,努尔哈赤自然不会答应。
1593年,叶赫部联合海西四部力量,对努尔哈赤发起了进攻。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努尔哈赤以少胜多,再度击败了叶赫部。
而且,他还成功将乌拉部贝勒满泰的胞弟布占泰生擒。
布占泰智勇双全,一旦被生擒,即刻表明了对建州的臣服之意。
鉴于努尔哈赤对其态度的认可,并鉴于其部落势力不容忽视,遂将其留于身边,擢升为额驸,继而将三位爱女悉数嫁与他。
实际上,这不过是努尔哈赤巧妙地实施对布占泰软禁的策略罢了。
在布占泰于努尔哈赤麾下营地度过了三年的时光之后,1956年,他的兄长,乌拉部的贝勒满泰及其子嗣,竟遭不幸,惨遭杀害。
那一年,他年仅七岁的女儿阿巴亥,便孤身一人,命运的舵手转交给了她的叔叔布占泰。
1601年,为了确保乌拉部在建州女真的压力下得以存续,年仅十二岁的阿巴亥在布占泰的策划下,被迫嫁给了比自己年长三十一岁的努尔哈赤。
此刻的努尔哈赤年届四十三,膝下已拥有六七位贤妻,子嗣众多,儿子共有11位,女儿亦达6名。
阿巴亥便在布占泰的亲自护送下,抵达了建州女真的费阿拉城。阿巴亥出身于显赫世家,年纪虽轻,却荣膺侧妃之位。
当时,她的地位之上,仅存两位显赫人物,分别是叶赫那拉氏的孟古哲哲与富察氏的衮代。
叶赫那拉氏,身为叶赫部落首领杨吉努的千金,乃皇太极的亲生母亲,位居后宫之尊。
富察氏堪称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杰,在努尔哈赤初起兵之际,便毫不犹豫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此时她已育有三个子女。
她与努尔哈赤结为二婚,起初,她曾是努尔哈赤兄长的配偶。在失去丈夫后,她携子改嫁,进而成为了努尔哈赤的继室。
女真部族实行收继婚。
《大金国志》中记载,女真族的风俗颇为独特,其中之一便是“父亡则娶其母,兄逝则纳其嫂,叔伯故去,侄子亦步其后尘。不论身份地位之高低,男子可纳多妻。”
在中华文明中,男子娶继母,侄子迎娶叔婶,这种收继婚姻被视为违背人伦,有损风化的行为。而在女真社会,收继婚却被视为世代相传的习俗,得以延续。
收继婚制度的实施与氏族部落时期的财产观念紧密相连。在当时,妻子常被视为丈夫家族财产的组成部分。
至于其他妃嫔,她们或是出身寒微,或是虽出自显赫世家却无子嗣,这些对阿巴亥而言,均非构成威胁的因素。
天资聪颖的阿巴亥迅速赢得了努尔哈赤的青睐,即便面对这位年龄远超自己的丈夫,她也竭力扮演好妻子的角色。
阿巴亥深爱努尔哈赤。
随着孟古的离世,努尔哈赤将所有的情感深植于阿巴亥之身。
阿巴亥不仅深得努尔哈赤的青睐,而且自身亦甚为出类拔萃,短短数年便接连诞下三位贵子。
在1605年,年仅十七岁的阿巴亥为努尔哈赤诞下了第十二子阿济格。继此之后,于1612年,她再度喜得贵子,生下了第十四子多尔衮。而到了1614年,阿巴亥又迎来了第十五子多铎的诞生。
而且,阿巴亥所孕育的三个子嗣深受努尔哈赤的钟爱,其中,多尔衮尤为突出。在他年幼之际,便在父亲的扶持下,崭露头角,执掌了八旗的大权。
当时,作为后金根基的八旗军队仅由八个旗组成,其中阿巴亥之子便占据了其中的三个旗。
自幼体弱的多尔衮鲜少亲身经历战火,然而,努尔哈赤却屡次郑重其事地宣称,他统率的旗帜日后将归属于多尔衮。
努尔哈赤对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的青睐,不仅引发了那些未能获得旗主之子身份者的羡慕,更在众多旗主中,尤其是四大贝勒之间,激起了深深的忧虑与不安。
阿巴亥之子现已掌管两旗,若再赋予多尔衮一旗,其势力将不可限量。
努尔哈赤深爱阿巴亥。
阿巴亥封为大妃。
我向来对年轻的妻子宠爱有加。随着阿巴亥在努尔哈赤心中的地位日益攀升,她也逐渐成为了旁人嫉妒的对象。
阿巴亥沉溺于荣华富贵的极致享受之中,竟未察觉背后潜伏的暗箭随时可能袭来。
自阿巴亥被封为大妃,孟古哲哲之子皇太极心中不免泛起一丝异样滋味。
子以母贵,然而,随着母亲的离世,皇太极的地位顿显不稳,因此他对阿巴亥心生嫌恶。
更兼阿巴亥昔日常与孟古争夺宠爱,此一状况亦为她日后坎坷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1620年三月,努尔哈赤的侧福晋代音察向其告发,阿巴亥与大贝勒代善之间关系暧昧不明。
她言道,大福晋频繁将珍馐美味赠予大贝勒代善,有时竟一日之内派遣两次使者至其府上,仿佛有所急事需商议。继而又含糊其辞地提及,大福晋竟不止一次在深夜时分悄然离宫。
代善,努尔哈赤的发妻佟佳氏所诞下的次子,自褚英离世之后,便成为了努尔哈赤心中属意的继承人选。
代善借鉴了兄长的经验,在人际交往和处理事务时都显得格外宽宏大量且谨慎小心。努尔哈赤曾言,在他百年之后,将幼子与大福晋托付给代善悉心照料。
得知此事之后,努尔哈赤怒不可遏,随即命大臣展开调查。大臣们复命,证实了此事的真实性。
每当宴会降临,大福晋总是盛装出席,珠光宝气映衬着她,与代善之间眉目传情,情意绵绵。
尽管大臣们的言辞看似有理有据,然而家丑不宜外扬,努尔哈赤亦不愿对儿子加以罪名,于是便以藏匿金银之罪将阿巴亥予以“放逐”。
此事过后,阿巴亥沦为众矢之的,不久,侧福晋阿济根亦揭露“大福晋窃取了大量绸缎、蟒袍、金银财宝”,并将赃物匿藏于阿济格府中。
关于皇太极、阿敏、莽古尔泰与庶妃阿济根、代音察是否存在勾结,史料已无法追溯其真相。
她们的告发导致两重严重后果:
代善失去继承资格。
其次,尽管阿巴亥的大福晋之位并未因此动摇,她却已失宠。
此刻,阿巴亥已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这场权力斗争的涡流之中。
于是,努尔哈赤便将自阿济格府中搜得的绸缎作为定罪之证,据此对阿巴亥进行了指控。
尽管代善并未遭受惩处,然而他的声望却因此遭受了严重的损害。
代善又轻信继室枕边风,对亲生之子硕托施以虐待,此事早已传遍大街小巷。因此,努尔哈赤也逐渐对他产生了疑虑。
关于阿巴亥与代善之间是否存在“私通”行为,这究竟是否属实?
努尔哈赤曾言及,他逝后愿将阿巴亥及其幼子托付于代善。鉴于阿巴亥忧虑百年之后母子二人将失去依靠,向代善献上食物以博取其好感,实属情理之中。此外,阿巴亥亦曾向皇太极赠送过食物。
此外,阿巴亥派遣使者前往代善府邸,并不意味着二人存有不正当的关联。深夜离宫更无法证实她所前往之处确实是代善府上,“眉目传情”这一说法不过是诸多贝勒大臣们捕风捉影的臆测而已。
起初主持调查的四大臣,其身份颇具意味:额尔德尼乃皇太极的忠实亲信,而其余三位均隶属皇太极所领的正白旗。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达尔汗虾曾与代善有过节。种种迹象不禁让人遐想,此事或许与皇太极有所关联。
自阿巴亥被逐出皇宫,大妃之位随即悬空,各福晋无不觊觎此尊贵之位。
因此,宫中众女各展其能,力求赢得努尔哈赤的青睐,然而在努尔哈赤的心中,无人能够撼动阿巴亥的崇高地位。
1621年,努尔哈赤攻克了辽阳城,亦标志着他人生旅程的高峰时刻来临。
他遂亲自将阿巴亥接入辽阳城内安顿,并即刻恢复她的大妃尊位,以弥补此前对她的冷落。
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之战中被大明名将袁崇焕所败。
1626年七月,努尔哈赤不幸染病,遵从二贝勒阿敏的提议,他决定前往清河温泉进行疗养。
八月初七日,努尔哈赤的病情急剧恶化,他预感自己的时日无多,遂决意返回盛京。同时,他召唤大妃阿巴亥前来,以迎接他的归来。
努尔哈赤在浑河遇到阿巴亥。
八月十一日,众人于沈阳二十公里外的叆鸡堡稍作休憩。当日下午,努尔哈赤不幸驾崩,享年六十八载。阿巴亥夫人始终陪伴在其侧。
在阿巴亥护送丈夫的遗体急行四十里,夜以继日地赶回沈阳之际,她迎来的却是一场残酷且血腥的阴谋。
四大贝勒便出示了一纸精心伪造的所谓遗诏,其中宣称大福晋阿巴亥应在次日殉葬,以此命令大妃随之殉身。
在历史长河中,嫔妃为已故帝王殉葬的现象并非罕见。
一是逝者对妻子情深意重,难以割舍;二是殉葬者须无未成年子女。鉴于此,殉葬者往往出身低微,多为妾室。
阿巴亥位居大妃之尊,加之她育有如多尔衮、多铎等尚未成年的子嗣,理应免于陪葬之例。
作为一位女性,阿巴亥又怎能在角斗场上与男性相抗衡呢?
努尔哈赤逝去之后,后金宫廷内对于汗位继承权的争夺变得异常激烈,犹如剑拔弩张。
身为大妃,阿巴亥不仅智谋超群,抱负远大,其三个儿子在八贝勒中地位显赫,令人畏惧。更令人瞩目的事实是,在努尔哈赤驾崩前的短短四日里,唯有她独担重任,侍奉在侧。因此,对于皇太极、代善等觊觎汗位的势力而言,她无疑是他们最难以逾越的劲敌。
他视阿巴亥为风韵迷人,智谋过人,努尔哈赤在世时能够驾驭她。但忧虑于父汗离世后,无人能够制衡阿巴亥,于是提前留下遗言,命其随葬殉葬。
昔时,关于大贝勒代善与阿巴亥之间的“私通”传闻不胫而走,声势浩大。此时,代善惶恐不已,避之惟恐不及,自是不可能挺身而出,为阿巴亥辩护。
三贝勒莽古尔泰早已深信汗位非他莫属。他不仅独掌一旗,更有同母弟德格类的大力支持。对那位年纪轻轻便执掌一旗的阿济格和多铎,他心中生出了嫌隙。只要阿巴亥尚在,莽古尔泰便难以如愿以偿。因此,他自然不会设法拯救阿巴亥,反而巴不得她早日离世。
至于四贝勒皇太极,自是不必多言。若欲废除父汗所立,由多尔衮继位的遗旨,便不得不将大福晋置于死地。
阿巴亥深知,四大贝勒口中的遗诏实则是一面幌子,其真实意图在于取她性命。纵然心中不愿,但面对这不可违抗的遗命,她亦只能无奈接受。
然而,她亦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诸王需对天发誓,承诺悉心照顾自己的两个幼子,并履行努尔哈赤生前的承诺——赐予多尔衮一个旗号。
“自十二岁起,我便侍奉先帝,历经丰衣足食的岁月已有二十六年。我难以割舍与先帝的离情,愿随他于黄泉之下相伴……”
因此,年届三十七的阿巴亥不幸沦为后金汗位争夺战中的一名牺牲者。
她将22岁的阿济格、15岁的多尔衮以及13岁的多铎留在了身边。
值得关注的是,伴随努尔哈赤捐躯而去的,除阿巴亥外,尚有他的两位年轻侧室,其中一位便是曾向阿巴亥告发过的代音察。
尽管阿巴亥被迫承受生殉的悲剧,所幸的是,她得以与太祖努尔哈赤并肩安息于福陵地宫之中。
正因为清初女真社会的丧葬惯例以火葬为主,故而阿巴亥这位殉生者与努尔哈赤一同火化,他们生死相随,终归一穴。
尽管阿巴亥逝后始终不得安宁,但在顺治七年(1650年),时任摄政的睿亲王多尔衮,特为她母亲阿巴亥追赠谥号“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并将她的神位供奉于太庙之中。
顺治帝对多尔衮怀有深深的厌恶之情。自亲政以来,他不仅将多尔衮所立之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降为静妃,更将阿巴亥的灵位从太庙中驱逐,剥夺了她所有的尊荣称号。
阿巴亥的一生犹如瞬间绽放的昙花,其短暂程度令人来不及细加品味,便已随风逝去。
身处尔虞我诈的宫廷之中,阿巴亥虽为才智出众的弱女子,无论其身份何等显赫,一旦失去了男性的庇护,她终究无法逃脱悲剧命运的笼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