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8 新闻动态 184
黄杨钿甜天价耳环事件,经过50天的等待,结果竟是这样的一份通报?
看到雅安联合工作组那份长长的调查结果时,我是很吃惊的。倒不是意外 —— 毕竟这阵子后台催更的读者朋友们,八成早就猜中了结局:这家人,怕是又要安全着陆了。
可心里那点说不清楚的堵,怎么也散不去。
我们先来先看看通报里写了啥:黄杨钿甜的父亲杨某,在雅安当公职时跟三个同事合开公司,利用职务之便揽业务,四个人一共赚了12万,每人分了3万。结果呢?钱退了,因为他不是党员、早就辞了职,连个政务处分都没给。其他三个同事倒是受了罚。
至于这对吵翻天的 “天价耳环”—— 哦,官方说,是某大牌的仿制品,玻璃做的,2016年她妈朋友送的。
还有人说她爸掺和灾后重建捞好处?查了,“不属实”。
就这?
让你们查的是耳环背后的腐败利益链,你们还真就只查耳环是不是玻璃的是吧?
用重庆话来说,这就是装莽。
我翻来覆去看了三遍通报,像在找藏起来的拼图碎片。可最关键的那块 —— 这家人住的别墅、满柜子的珠宝、随手能拿出的资源,到底是从哪来的?通篇只字未提。
读者群里炸开了锅。有人说 “3万块?打发叫花子呢”,有人截了她朋友圈里的珠宝柜照片:“玻璃耳环配满柜子的钻戒?你信吗?”
这也让我想起两年前江西的指鼠为鸭事件,当初曝光出来的照片,只要不是傻子,都能认出明显是老鼠头。学校硬是要解释是鸭脖,调查组调查了半天,最后的结果说:的确是鸭脖。
这次的通报,像极了给沸腾的水里加了勺冷水 —— 没浇灭,反而溅起更多水花。
为啥?因为大家要的根本不是 “耳环是不是玻璃的”。
是基本的逻辑和盘根错节利益链!
一个公职人员,违规开公司赚3万被查,可女儿能戴仿大牌耳环、住大别墅,这收入和消费怎么对得上?就像有人告诉你 “我月薪三千,但我天天开保时捷”,你信吗?
通报里说 “杨某经手灾后重建项目不属实”,可网友扒出他任职期间,当地几个重建工程的中标公司,股东里有他亲戚。这算不算 “参与”?没人解释。
更让人挠头的是那对耳环。
黄杨钿甜的母亲司玲霞称耳环是2016年朋友送的小饰品,大概几百元,也做了鉴定是玻璃饰品。可黄杨钿甜去年才晒出来。谁会把八年前的玻璃耳环当宝贝戴?还是说,这八年里,她突然爱上了 “复古风”?
有眼尖网友仔细对比了之前爆料的天价耳环和现在的送检耳环图片,发现诸多细节大不相同,不得不说,网友们的侦查能力超标了,你让鉴定机构和通告的脸往哪搁?
我不是要揪着一对耳环不放。只是作为写了几年社会新闻的人,太清楚大家真正在意的是什么 —— 规则。
就像小时候玩游戏,有人偷偷换了牌,还说 “规则允许”,谁能服气?
官方说 “调查过程合规”,可谁来证明?鉴定耳环的机构是哪家?有没有公开报告?查杨某公司的时候,有没有查他银行流水?这些细节藏着掖着,就像给答案盖了层纱,看着模糊,自然有人想扒开看。
想起前阵子湘雅二院的事。患者家属晒出医生收红包、手术失误的证据,调查结果说 “未发现违规”。评论区里有个高赞留言:“不是我们不信官方,是官方总把我们当傻子。”
这话扎心,却说出了好多人的感受。
信任这东西,就像摔碎的杯子。第一次裂了缝,还能粘起来;第二次、第三次…… 碎成渣了,再怎么拼,也回不去了。
有人说 “公众太敏感,总爱脑补大戏”。可你想想,普通人为什么对这些事这么上心?
因为我们怕。
怕有人破坏了规则,自己却只能乖乖遵守;怕努力一辈子攒的钱,不如别人动个歪脑筋来得多;怕自己遇到不公时,喊破喉咙也没人听见。
就像这次事件里,有人留言:“我爸也是基层公务员,一辈子不敢多拿一分钱,凭什么有人就能违规赚钱还全身而退?”
这不是嫉妒,是对公平的渴望啊。
通报里说 “杨某非党员且已辞聘,不再给予政务处分”。可老百姓不懂这些弯弯绕绕,只看到 “违规赚钱的人,没受啥罚”。
这种 “看不懂”,慢慢就变成了 “不信”。
我知道,现在说这些,可能有人会说 “你又在挑事”。可作为写了五年公众号的人,我见过太多因为 “不信” 引发的闹剧。
其实大家要的不多。不过是调查过程透明点,该说清楚的别含糊,犯了错的受惩罚 —— 哪怕罚得轻,只要明明白白,也比藏着掖着强。
就像小时候做错事,爸妈骂一顿、打一巴掌,哪怕疼,也知道 “哦,这事不能干”。可要是爸妈假装没看见,下次只会错得更离谱。
现在呢?天价耳环的热度慢慢降了,讨论的人少了。可那些没说清楚的疑问,就像夏天的蚊子,时不时冒出来叮一下,让人心里发痒。
或许,真像有人说的 ——“真相不重要,相信才重要”。
可问题是,当 “相信” 变成了强迫自己闭眼,那这份 “相信”,还有意义吗?
我不敢想。只希望下次再有类似的事,官方能让大家看得懂、听得明白,不用猜来猜去,不用在心里打鼓。
毕竟,让老百姓安心,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