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3 新闻动态 73
平湖这家医养结的病房里,住着近七十位老人,照护团队只有十三个人,队里最年轻的,是刚出闸的00后护理员朱恩国。
他原来在医院做品牌宣传,去年人手紧张时临时上阵,没想到一干就是把这行当成了事业。白净的脸上常挂汗珠,却总能在老人面前笑得很温柔。
小时候被爷奶带大的经历,让他对老年人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走廊里经常有人喊“小朱”,他应声而来,路过时顺手帮敲腿、理理被角,像家里人一样细心。
师傅是70后护理员郑玉霞。初她也担心年轻人干不了这活儿,但朱恩国一次次把难事做了出来,哪怕手套滑落也不慌,学东西快,勤于请教,很快赢得了信任。
日常任务从喂饭到理疗、从换尿布到剪指甲,每项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都有技巧:喂粥要看脖子有没有吞咽动作,剪指甲要留白边并用磨锉收边。
他有一本小本子,上面用拼音标着平湖话的常用语。语言就是桥梁,听懂一句方言,比会做护理操作更容易拉近感情。
喂饭时,他会用老人爱听的歌做“引子”,有的人一听到熟悉旋律就精神了。很多时候老人故意拖吃,是想多要个人陪伴,读懂这点比添饶舌还重要。
他还带着戏帽和小道具,走厅里唱两句越剧,把爱看戏的王奶奶逗得开怀。王奶奶从不愿动到能推轮椅出走廊,家属看在眼里,常来感谢。
工作之外,朱恩国在社交平台记录日常,既是自我表达,也是把职业的真实面貌展示给更多人看,让护理不再神秘或被误解。
年轻人加入,带来的是体力、点子和对流程的反思。他也在备考更高等级的证书,想担更多责任,把专业做深做细。
照护不是单纯的体力活,更是情绪劳动的细腻交付。年轻一代把活力和耐心带进病房,让“夕阳红”的日子多了份温度。
#百度带货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