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1 新闻动态 109
在我看来,要看一次阅兵,其实不必等解说员讲完口号和背景,光是看那个编队顺序,就能看出一国军力到底想告诉你什么。尤其是这次,战略打击群压轴出场,常规和战略威慑的核心家底,被摆在最后一幕,谁都知道这不是随便安排的。把高超音速、远程精打、海陆空基力量放在同一画面里,本身就是一种宣告,远、准、快、难拦,而且保证第二次还能打。
其实很多人没注意,这次的装备方队,是以实战化的联合编组方式来的。不是单独拉出一辆导弹车或者一架飞机给你看,而是整条作战链路搬到面前。比如空中梯队的第一张牌,就是预警机打头阵,负责“指”,加油机跟在后面续航,多型歼击机、轰炸机执行多轴突击。这种打击链的逻辑,就是空天一体、远域打击,完全可以跨战区直接伸手。
当时我注意到,空警预警机一出现,紧接着就是加受油对接和伴随警戒机型的编队飞过。这不只是视觉上的壮观,它背后代表的,是雷达网络和数据链的稳定性。没有这根信息脊梁,再先进的火力也发挥不出体系化威慑。
在开场之前,很多人就盯着今年空中梯队的“新面孔”。确实,有几型装备是首次公开亮相,有的还是平时传闻已久的明星机种。看这些编队位置,往往能猜出它们在体系中的角色,比如谁负责突防,谁是压阵火力,谁是远程支援。这样看直播,就远比只盯着某一架飞机“帅不帅”更有意思。
不过,如果要看最直观的作战逻辑,陆上作战群的三层“拳头”可能是最好理解的。先是重装突击力量破门开道,再由远程火力压制关键目标,最后快速机动部队扩张战果。它们是按侦察—压制—突击的顺序衔接,不是各自打一枪凑个热闹。这其实是在明示合成旅成为基本作战单元之后,战斗样式的改变。
海上作战群则是另一种味道。岸基导弹、海上侦察、反舰和反空系统,是完全咬合在一起的。一旦信息链打通,岸上的发射车就不只是防守工具了,完全可以成为远洋打击的延伸。这种“岸海一体”的闭环,意味着近岸拒止和远域打击可以无缝切换。
防空反导群则更像一个“三层保护网”。远程、中程、近程的拦截系统,有机动雷达和指挥车辆配合,形成从探测、识别、抗饱和到末端防护的全流程。亮相的重点不是单枚导弹,而是让你看到打一体、网电一体、防空反导一体的能力。对手看到的不是一把刀,而是一整套刀具柜。
信息作战群看似低调,但是真正懂的人都清楚,它是“看不见的主角”。电子对抗台、通信枢纽、战场信息融合平台,这些装备让整个战场形成能看见、能对上、能协同的闭环。今天它们被放到台前,不是为了炫耀硬件,而是告诉你一个理念:谁掌握了信息权,谁就等于掌握了火力权。
让我觉得意味深长的是无人作战群。这次官方说清楚了,部分无人和反无人装备是首次对外展示,这直接说明,有人/无人编组已经是默认战场配置了。无人机可以低成本、长时间滞空,或者以集群的方式实施打击。而且与反无人装备并列出现,本身就是向外界强调,不光会用无人机,也会防。
还有一个不大引人注目,但我认为在现代战争中决定胜负的,就是后装保障群。别小看补给车、战地救护车、机动修理车和桥梁铺设车。它们保证的,是打得久、打得稳。现代战争拼的不只是第一击,而是谁能连续打下去。在这一点上,这条“第四条战线”的存在意义,和第一梯队差不多重要。
空中梯队的第二个重要画面,则是战略投送能力可视化。大型运输机和特种运输平台并列飞行,不仅是运兵运物的战略意义,还强调了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比如救灾和撤离。和平时期看,这是一种综合国力的体现;战时,它直接影响战区的兵力平衡。
如果你把这些画面串起来,就能发现,这并不是单纯的武器展示,而是一场体系能力的实战化展示。陆、海、防空、信息、无人、后装、战略打击,正好对应现代作战的几个关键模块。每一组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通过信息链和任务链链接起来。真正的重点,是让外界看到一个成体系、可持续、多域协同的作战结构。
这种安排和过往以兵种为划分的方阵不同。以前更多是“看肌肉”,这次是在看“肌肉怎么动起来”,怎么和神经、血管、反应系统一起配合。就像防空系统,单看导弹再漂亮,没有探测、指挥、抗饱和、末端拦截的全链条,也就是一块摆设。而这次的亮相,就是明晃晃的把这个链条揭出来。
所以,当战略打击群最后出现在镜头里,很多人可能只注意到那些熟悉的名字,比如某型导弹。但我注意到,官方提到了“海陆空基战略重器”和“高超精打装备”集中亮相。对于懂行的人来说,这意味着不仅是单纯多一件武器,而是具备了二次打击生存性,能够在对方第一次攻击后依然形成威慑。
从第一架预警机到最后一列战略打击模块,这场阅兵给我的感觉不像是在看一个个方队走过,而是在看一盘活地图,从前沿到纵深,从眼睛到拳头,从第一击到持续作战,从有人到无人,再到背后的补给血脉,全都串在了一起。
直播结束后,不少外媒都在拆解这个体系里的细节,有的是在猜各型号的性能,有的则在推断作战意图。但不管他们怎么分析,这场合成化、体系化的“全链条展示”,已经把一个信号丢出来了,至于谁能看懂,那就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