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9 产品展示 151
一年半前528元的高铁票,如今悄无声息涨到571元! 乘客徐先生翻出报销单才确认:同一趟G326次列车,票价涨了40元,乘车时间反而多出36分钟。 12306回应“市场化调价合法”,但问卷调研、成本数据全成谜。 涨价可以,但别让乘客当“蒙眼韭菜”。
徐先生手机里存着两张高铁票截图。 一张是2024年1月15日的G326次列车,从厦门北到水家湖,折后价528.5元,车程6小时24分;另一张是2025年7月的同车次同区间,票价变成571元,车程拉长到7小时。 一年半时间,票价涨了42.5元,公布票价(原价)更从539元飙到607元,涨幅12.6%。 他想在12306查证历史订单,却发现平台只保留30天记录,最后靠报销截图才锁定“涨价铁证”。
面对质疑,12306客服的回应很“标准”:高铁实行市场化定价,票价调整依据沿线经济水平、市场供需等因素,且通过“问卷调查”征求过社会意见。 但多名网友晒出12306账号留言:“从没收到过问卷! ”“调研难道只发给了空气? ”。 铁路部门从未公开成本数据。 乘客追问:“动车组维护成本真涨了20%吗? ”回应只有沉默。
法律层面,高铁确实握有“尚方宝剑”。 湖北律师李经昕指出,高铁票价不在《中央定价目录》内,企业可依法自主定价,乘客“用脚投票”即可。 可现实是,武汉至广州的绿皮车逐年减少,高铁几乎垄断中长距离出行。 乘客吐槽:“说是能选,其实根本没得选! ”。
票价上涨同时,服务却未见提升。 高铁盒饭仍卖到40元一份,被调侃“堪比飞机餐”;静音车厢标识形同虚设,乘客外放短视频无人制止;还有乘客抱怨座椅污渍明显,被迫自备一次性椅套。 徐女士对比发现,同样上海到杭州,商务座票价一年涨近40%,但“座位还是那个座位,服务还是那个服务”。
争议背后,藏着高铁的“账本困境”。 国铁集团负债高达6.13万亿元,多数线路长期亏损。 例如中西部高铁因客流少、建设成本高,需靠热门线路“输血”。 武广高铁商务座涨价,就被解释为“平衡线路盈亏”。 但乘客质疑:为何只涨不透明? 欧洲高铁官网实时展示价格日历,法国TGV甚至提供“票价计算器”,输入日期就能预测浮动区间;日本新干线调价前必开听证会,成本明细摊开给公众。
民意在此时割裂。 支持者认为企业需盈利:“淡季打折时你们咋不夸? ”例如郑州到北京暑期票价比平时低30%。 反对者则聚焦公平性:“月薪没涨,车费先涨! ”尤其通勤族,赣州到北京高铁从800元涨到1100元,相当于每月多花半月早餐钱。 双方唯一共识是:铁路部门该学学航空公司,把“价格日历”挂在12306首页,涨跌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