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9 产品展示 126
金灿荣揭示:中国经济虽领先俄罗斯,但在这一关键领域仍存短板
**2025年7月,北京——国际关系学者金灿荣在社交平台发了一则帖子,引发不少关注。内容不长,却直接点在中俄经济的对比上:俄罗斯在西方制裁下没垮,中国虽然体量更大,但粮食和能源的依赖问题得重视。**
俄乌冲突从2022年打到现在,已经拖了三年多。制裁一轮一轮上,从冻结海外3000多亿美元资产,到技术出口封锁、银行结算受限,西方几乎把能用的手段都用上了。按常理,这种压力能让一个中等经济体很快出问题。但俄罗斯的经济,硬是顶住了。2024年GDP 2.17万亿美元,增长4.1%。今年上半年依旧稳定,IMF预测全年还能跑到1.5%,明年即便往下降,也可能只是0.9%。
撑得住的原因不复杂,金灿荣说白了就是“自己能养活自己”。粮食方面,2023年自给率达到185.4%,出口量占全球两成。黑土平原一年能收出一亿两千多万吨小麦和谷物,产量稳定。能源更不用多说,油气储量和出口通道在手,欧美不要就卖给印度,还签了长达数年的1.2亿吨原油合同。财政赤字控制在2.3%,能源收入稳,工业还是重工业为主,战事冲击没那么明显。
与此同时,他们搞进口替代也动真格。本土汽车产能拉起来,军工订单带动一批制造业企业。卢布虽然波动,但商店货架不空,能源供应也没断。这种模式粗犷,但在生死关头确实好用。不过,俄罗斯的问题也有——2025年第一季度GDP环比缩了1.1%,工业增速掉到原来的两成,国际油价跌到49美元让财政吃紧。军事消费占财政大头,通胀压力一直在。
俄罗斯的经济底子是厚,但不是无敌。外部市场一旦出变动,还是有风险。高等经济学院的奥列先科就说,如果冲突再拖个一两年,2025年的成绩恐怕会让人失望。但短期内,他们的债务低、资源稳定输出,是能够稳住的。现在俄罗斯更偏向东方市场,中俄天然气东线满负荷运转,粮食出口稳定,能源占GDP比重超过四成。
中国这边,体量自然是另一个量级。2024年GDP达到134.9万亿元人民币,大约18.9万亿美元,是俄罗斯的九倍多。制造业产值占全球三成,出口和内需一起拉动,经济的稳定性很高。2025年上半年,内需贡献超过一半。居民消费和设备更新一同推进,“以旧换新”政策让绿色设备加速进入家庭和工厂。
规模优势明显,但金灿荣点出的“短板”也扎眼。粮食方面,中国2024年进口1.58亿吨,大豆就占了1.05亿吨,主要来源是巴西和美国。整体粮食自给率虽有进步,但大豆和油料作物的进口依赖性很强。能源方面,2024年原油进口5.53亿吨,占消费的七成左右。天然气进口同比上涨,尤其是液化气进口增加,管道气从俄罗斯等国输入量也在增长。
这些进口意味着什么?一旦外部通道受阻,比如马六甲海峡这样的关键节点出问题,影响就会很快传导到国内。虽然中国的煤炭产量够用、谷物自给率高,但油料和天然气链条在外部压力下容易受冲击。这是和俄罗斯不同的地方——俄罗斯能源出口占GDP的比例极高,而中国在关键品类上依赖进口,这会在特殊情况下成为经济的脆点。
然后要看到,俄罗斯的韧性其实也有代价。2025年7月在圣彼得堡论坛上,俄经济部长列什特尼科夫直言经济“濒临衰退”,普京则强调依旧有韧性。IMF在最新报告里,把俄罗斯2025年的增长预期从1.5%调降到0.9%。结构问题很明显:依赖原材料出口,战争让劳动力减少,军费飙升。制裁带来的“痛苦”虽然减弱,但并没消失。
他们的应对是加深和东方市场的绑定,油气出口到中国和印度,粮食卖往非洲和中东。短期看,这是稳定收入的办法。但长期看,经济军事化比例太高,容易陷入结构固化。金灿荣不光是在提醒中国,也是在告诉大家,俄罗斯能扛制裁靠的是自足底牌,中国补足短板才能更有底气。
中国的路和俄罗斯不一样。制造业网络广、创新能力强,供应链全球铺开,调整空间大。能源进口结构也在优化,比如天然气国内增产,进口量的来源更加分散。粮食的产量持续稳定,大豆自给率也在慢慢提高。不过,面对外部的不确定,提前准备总比事到临头慌好。
傍晚的莫斯科市中心,阿尔巴特街上的咖啡馆灯光一盏盏亮起来,街角的小巴车上有人抱着面包往家赶。这样安稳的日常生活,其实是靠一整套能自己解决吃的、用的资源体系撑出来的。那么问题来了,中国要在未来的风浪里保持这样平常的日子,还需要补哪些口,才能放心睡一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