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爱电竞 > 新闻动态 >

美媒:中国在准备持久战,越来越多国家的钱,源源不断流向中国!

2025-08-11 新闻动态 140

美国媒体最近又开始盯上中国造船业了,说得颇有些大战将至的味道,声称中国在准备持久战,越来越多国家的钱,源源不断流向中国!

尤其是《华尔街日报》那篇文章,把中国船厂描绘成了随时可以转入战时模式的庞大机器,而美国那边,早已船厂凋敝。话听起来挺夸张,但数据摆出来之后,不由得不让人心里发紧。

这一两年,中国船厂到底跑得有多快?单是2023年,全世界一半的完工船只来自中国,新订单我们拿走了三分之二,手头还握着全球一半的未交船单。

到了2024年,这数据不光没掉,反而还涨了。完工量增加了近14%,全球新订单的份额涨到了74%,就连手持订单也达到了63%。那些来自希腊、巴西、阿联酋的订单,一个接一个地砸进中国船厂,背后是大把外汇实打实地涌进来。

说到底,全球船东为什么非得来中国?道理很简单,便宜、快、还结实。买船不是买鞋,动辄几十亿的项目,谁也不愿意拿进度开玩笑。更何况,中国不光建得快,现在连高端船也能造。

以前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被视为造船界天花板,但现在卡塔尔签下的全球最大LNG运输船订单,整整36艘,给的是谁?中企沪东中华。全球绿色船舶订单七成也落在了我们手里。

我们凭什么做到这一点?除了产业链全套自主,还因为咱这边基础设施是真能干活的。不管是钢材、发动机还是智能化系统,中国造船业基本都能自己搞定。老外的钱不是只买船,还顺便帮我们升级了设备、建了更多干船坞。

这就是良性循环——你下单,我们扩产,你越下得多,我们越快越好。

而美国那边,就没这么乐观了。一个海军上将亲口承认,美国造船能力跟不上,不仅数量不够,维修能力也跟不上节奏。上世纪二战时五十多家大船厂,现在军方还能用的只剩四家。哪怕有些造船任务发包给私营企业,结果就是交货一拖再拖,船还没修完,战机就过时了。连《彭博社》都看不下去,说美国这点造船速度,连船坏了能不能修上都成问题。

更尴尬的是,很多美国学者也开始往军事方向带节奏,说中国这些船厂,平时是造商船,战时就能直接改做战舰,维修、改装、补给一条龙,等于建了一个全球最大军用后勤基地。这些话说得震天响,但对我们来说,造船这事,说白了还是生意,是市场选我们,不是我们非得抢谁的饭碗。

2023年,中国船舶出口额增长了84%,一年出口超过1700亿人民币。大企业像中国船舶集团,手里订单已经排到了2028年。产能早就不是够不够用的问题,而是要不要扩产的问题。更别说这些订单带动的周边配套升级,从环保技术到自动化流水线,全都在一并往上提。

但美国那边就不太好说了。有媒体把这个现象归结为全球化转移,意思是说美国自己不玩了,市场自然被中国接盘。的确,从八十年代开始,美国因为劳动力成本高、工人短缺,造船业就慢慢被边缘化了。可问题是,现在他们又想回来,却发现船厂、技术、工人都没了。

他们能怎么办?振兴。拜登政府搞了个振兴计划,往船厂砸钱,修旧船厂、建新设施,还说要在印太地区建国防船只生产基地,目的很明确——不让中国一家独大。可惜的是,钱是下去了,电工、焊工这些关键岗位没人干。培训没跟上,项目落地缓慢。

有议员干脆主张反击,说要对中国造船企业征收额外税费,哪怕你挂的是第三方旗帜,只要船是中国造的就得交钱。这下连美国自己的出口商都跳起来了,因为运输成本一涨,买单的还是他们自己。从经济学角度看,这种惩罚性征税最后根本达不到扶植本土产业的效果,只会把通胀搞得更高。

这波政策的出台,其实也暴露了另一个问题。美国不光是船造得少,连能挂美国国旗的远洋船也只剩80多艘。而中国这边,远洋船5000多艘在跑。你说这个差距怎么补?议员也清楚造船不是靠一纸法案能解决的,核心还是制造业体系和人才储备。可他们嘴上不说,只会怪中国垄断市场。

说到底,中国造船业今天的成绩,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不是别人送的。日本、韩国曾经领先多年,但我们靠着产业升级、技术转型一步步追上来。尤其是在绿色转型方面,中国企业很早就押注了环保型船舶,现在七成的新订单都要求清洁能源,我们恰好有这个技术储备。

当然,美国想翻盘也不是没可能。但问题是,想要把几十年丢下的产业链重建,不是靠撒点钱、喊几个口号就能做到的。而中国这边,连南北船合并这样的整合动作都已经完成,整个行业已经从竞争变成了协同,规模效应正在发力。

现在就看美国接下来要怎么出牌。是继续对中国加税封锁?还是老老实实补上产业短板,重新建立自己在造船业的体系?不管他们怎么选,有一点是肯定的:全球的订单,正在用真金白银选边站。谁效率高,谁交货快,谁掌握技术,谁就拿得到生意。

而中国,已经把这门生意,做到全世界的海上去了。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话题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