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爱电竞 > 新闻动态 >

美国上下神经紧绷,此凶不除,特朗普夜不能寐,如坐针毡

2025-09-19 新闻动态 177

如今的美国,上上下下仿佛都拧紧了发条,空气里都飘着一股火药味儿。白宫的气氛尤其压抑,查理·柯克的案子就像块大石头,压得现任总统特朗普喘不过气。凶手一天不落网,这块石头就一天挪不开,搞得他现在出席公开活动,眼神里都透着几分警惕。

这事儿来得太邪乎,也太突然。柯克在犹他山谷大学的演讲,台下黑压压三千多人,气氛正嗨呢,冷不丁“砰”的一声,他就捂着脖子倒了下去。送到医院没折腾多久,人就没了。最让白宫火大的是,24小时都过去了,FBI除了两张模糊得跟打了马赛克似的嫌疑人照片,连根毛都没抓到。

没办法,只能砸钱。10万美元的悬赏通告挂了出来,这可不是小数目,明摆着告诉所有人:我们FBI这次是真急了。毕竟,凶手在外头多逍遥一天,华盛顿那帮政客老爷们的心就得多悬一天。

一颗子弹撕裂美国

照片上的嫌疑人,瞧着也就十八九岁,嫩得跟个大学生似的。调查人员也确实是这么查的,线索显示这小子开完枪,一头扎进校园,转眼就汇入人流消失了。这跟大海捞针有什么区别?给警方的追捕工作带来了天大的麻烦。

后来,警察在学校附近的林子里找到了一把步枪,用毛巾裹着,上面还涂着乱七八糟的标语,什么支持“跨性别”,什么“反法西斯”。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是凶手真这么想,还是故意放出来扰乱视线的烟雾弹,谁也搞不清楚。

要知道,查理·柯克可不是什么阿猫阿狗。他一手创办的“美国转折点”,是全美最大的青年保守派组织。特朗普能坐稳总统宝座,柯克在年轻人里头给他拉的票,那可是实打实的汗马功劳,俩人私下里关系铁得很。这么个心腹,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一枪撂倒,特朗普能不慌吗?

最讽刺的是,柯克生前还在自己的节目里苦口婆心地警告,说美国正滑向一种可怕的“暗杀文化”。他甚至还列举了好几起针对特朗普但没得手的阴谋。谁能想到,一语成谶,他自己先倒在了这股暗流之下。

国会山的口水仗

柯克的死,非但没让华盛顿那帮人冷静下来,反倒成了党派互殴的新战场。国会众议院给他办了个默哀仪式,本该庄严肃穆的场子,硬是让两党议员搞成了菜市场。

共和党女议员安娜·保琳娜·卢娜直接开炮,把责任全扣在了民主党头上,怒斥柯克的死就是自由派煽动仇恨的恶果。民主党那边当然不干,一边假惺惺地谴责暴力,一边见缝插针,老调重弹地鼓吹应该加强枪支管控。

特朗普的回应则更直接,他在全国讲话里直接把这事儿定性为“激进左翼的政治暴力”,是对所有保守派的“公然宣战”。这一下,整个华盛顿的风声更紧了,不少议员吓得赶紧取消了公开活动,实在躲不过的,也改成了小范围的私人见面。

9月11日,是“9·11”恐袭纪念日,特朗普心里就算再打鼓,也必须得露面。他选择去看一场棒球赛,而当天的安保,严密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防弹玻璃后的总统

他待的那个包厢,外面愣是加装了一层厚厚的防弹玻璃,这在美国历史上都找不出第二例。体育场的每个入口都摆上了金属探测仪,特勤局的特工牵着嗅探犬来回溜达,纽约警察局的直升机就在体育场上空盘旋,轰鸣声就没停过。整个美国,似乎都进入了一种战时状态。

就在美国因为内部的撕裂和暴力而草木皆兵,总统甚至要躲在防弹玻璃后面看球赛的时候,大洋彼岸的画风却完全是另一码事。普京有句名言:外交抗议一万次,也不如轰炸机的翅膀煽动一次。

在今年的九三大阅兵上,中国的轰-6轰炸机又一次出现了。这个和歼-6、红旗-2一个辈分的“老家伙”,当同辈们都进了博物馆安享晚年时,它依然是中国空军的打击核心。很多人觉得它有点过时了,甚至把它看作中国“三位一体”核力量里最短的那块板。

毕竟,它那12吨的载弹量和8000公里的航程,跟美俄动辄上万公里航程、三四十吨载弹量的战略轰炸机比起来,差距确实摆在那。但这次阅兵上的一件新“玩意儿”,彻底让所有人都闭上了嘴。它就是“惊雷-1”空基远程导弹。在这个长度超过14米的大家伙面前,之前号称“航母杀手”的鹰击-21都显得像个弟弟。

那双不安分的翅膀

官方给“惊雷-1”的定义是远程导弹,这就意味着它的射程起步就是5000公里。这操作,等于给一个原本胳膊有点短的拳击手,配上了一杆超长的方天画戟。轰-6N搞一次空中加油,作战半径就能到5000公里,再挂上“惊雷-1”,打击范围轻松覆盖上万公里。

这么一来,轰-6和美俄战略轰炸机在航程上的那点差距,瞬间就被抹平了。这意味着,中国的轰炸机部队,头一次具备了从自家门口起飞,就能直接问候美国本土的能力。哪怕“惊雷-1”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带核弹头,美国就必须拿出十二分的精神来对待。

这下好了,以后每一架轰-6起飞,不光是亚太地区的美军要紧张,远在北美的防空司令部都得跟着心跳加速。更让五角大楼头疼的是,“惊雷-1”这玩意儿还不走寻常路。它那个双锥体弹头,能在大气层里玩漂移,机动性极强,让美国那些专门为拦截固定弹道设计的反导系统,基本成了摆设。

结语

回过头来看,一个总统躲在防弹玻璃后,一群政客吓得不敢出门,整个国家机器为了追一个二十来岁的毛头小子疯狂运转。这幅景象,与大洋彼岸那个不断亮出新“长矛”的对手,形成了多么讽刺的对比。

柯克的死,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国政治肌体已经病入膏肓。两党为了选票和权力,早就把国家的未来抛在了脑后,任何悲剧都能被他们当成互相攻击的武器。就算FBI最后抓到了凶手,也只能暂时平息一下恐慌,却治不好这个国家深层次的分裂症。凶手抓不到,特朗普固然睡不安稳,可就算抓到了,面对内部的撕裂和外部的压力,整个美国,又有谁能真正安枕无忧呢?这锅已经煮沸的乱粥,恐怕短时间内是凉不下来了。

话题标签